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的本质是什么?真实意义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的整体,这"三边"中,作者潜在于文章之中,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相似文献   

3.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像,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活动。阅读又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作品,同时也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并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融注到作品中,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往,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从而获取…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6.
<正>王荣生先生说过,散文就是"作者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散文教学中无疑应该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在体会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8.
正散文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始终,是一种最为真实最为彻底最为直接的展现作者心灵世界、抒发作者情感、展现人格魅力的文体。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和散文的文体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入情、阅读入境、阅读入眼,引导读者与作者的有效情感沟通,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一、阅读入情,诱发情感共鸣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闪烁着作者独特的思想火花,在作品当中作者表达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抒发作者对事件、对社会深刻感情。作者依情造文,读者就要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文章是用以交流的。而发表文章,是将自己的观点、情感展示诉说给他人,是一种与读者的对话活动;阅读他人写的文章,则是能动地接受或改造作者观点,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是一种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的对话活动;即使是阅读自己写的文  相似文献   

10.
我每遇优秀文学作品,常常"品"得津津有味,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痛快.阅读鉴赏,需要丰富、深刻的情感、思想和人生经历,需要更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深厚的文学素养,需要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读者阅读作品时,就会受到这种情感的震撼从而产生共鸣,然而不少中学生面对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却无动于衷,或心有所悟却难以言传,皆因不得阅读鉴赏之法所致.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读者通过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的本质,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感到愉悦的精神活动.就此谈谈中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寻和领悟文章的思想主题,表层性地解释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技巧。”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它需要双方都敞开自己,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以最终达到交融与同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古典文学阅读中因作者因素而造成的"文品不如人品"、"人品不如文品"以及作品语言与作者本人的性别差异等三种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读者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常规的"文如其人"式解读,面要全面的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诸多因素,这样才能对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学活动是一种由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活动.接受理论重点讨论了其中的作家、文本和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接受理论认为:作者的未经阅读的作品(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才能实现自己.这就是说,文学作品(文本)的接受,或者说阅读,实质上是作家、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能否开始,能否顺...  相似文献   

14.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一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是作者的主观思维活动,其作品就是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语言文字。作者不同,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也会不同,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观感。但无论是什么题材内容的文章,创作者都会在创作时加入自身的审美观点、意识、情感等,并通过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达,当读者如未能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时,那么可能会导致理解文本时出现问题,陷入错读、误读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6.
蒲晓彬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2):78-80,83
读者阅读文章是文章建构活动中的最后环节,是读者与文章作品碰撞、沟通、契合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读者对文章作品的再生产。文章作品社会价值和艺术生命的实现,依靠阅读主体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文章阅读主体再生产能力的培养需要阅读主体设置疑问,需要阅读主体剖析、理解对象,需要阅读主体概括、综合,需要阅读主体勃发的灵感。  相似文献   

17.
傅晓 《考试周刊》2008,(6):32-3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朗读要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的融合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一、作者情———“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选入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形神俱佳,文质兼美,是情感满溢的海洋,并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定格定位的。怎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呢?1.走入课文:首先必须让学生走入课文,要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细细品味,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六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不仅阐述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且还道出了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应该通…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本荟萃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使这些作品的语言文字不成为"死板的符号",就要启迪、引导学生悟"读"。悟"读"才是教学的关键。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出于吾心。"可见,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先有认真阅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0.
心理语言学认为,阅读是一个信息接收和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读者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为依托,利用视觉和情感对文章的字、词、旬进行解码,进而逐步理解整个语篇的意思。在此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便构成了阅读交际过程的三个要素。阅读教学是在老师的导引下,学生灵魂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流连于作者的墨韵书香的精神情感活动。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除受读者文化品位、读物的思想文学价值的影响外,还受阅读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