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天人关系和神人关系分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根本关系。儒家的天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之天、神性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含义;基督教之神具有自然属性、道德属性、内在性与超越性等属性。儒家的人主要是指人性问题和人的道德实践问题;基督教的人是基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一文化母题,来探讨人的理性、有限性和人性的阴影。儒家的天人关系是"天人合德",强调的是人与天、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基督教的神人关系强调神是绝对的主宰,人必须完全服从,信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基督徒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4.
对于西方现代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及其解决路径,生态伦理无法从西方文化内部突破传统观念的禁忌,而开始借助于"东方转向",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寻找精神资源。与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我"主题不同,儒家的"仁民爱物"由血缘亲疏的人际伦理关系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在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同存的"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走向"制天命而用之"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相辅相成的生态伦理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围绕天人关系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天、人的关系问题是儒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历代儒家反复讨论的重要问题。今天,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看待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如何看待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主张和所作所为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理应受到世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意义上的合一,包含两个方面的伦理意蕴:一是人性与天道的统一;一是人生理想的天人调谐.可以说,儒家的天人观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哲学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还急需要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伦理支持,在这方面,儒家伦理思想将会发挥其积极作用。近年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说明了儒学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情地批判了韦伯关于儒学是现代经济发展阻力的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亚书院的成立及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唐君毅四人联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象征着当代新儒家开始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为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牟宗三为核心,简要介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论,从而了解当代新儒家是如何将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高度融合,以及他们对中国儒家提出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孔子之前,中国文化中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精神探索的结果,也和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孔子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成果,追求天人合一,为后世做出了表率。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更是蕴含着这种精神追求。当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我们更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发扬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立论的基点,作为原始儒家思想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苟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整合,在这一根本前提下,无论是从道德主体的构建、伦:哩角色的确认方面,还是从制度化生存的实现方面,人的主体性价值都得到了伸张。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悖体育伦理道德规范的事件时有发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真、善、美精神有利于遏制体育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塑造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其中有关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情操等方面的见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主旨,可一言以蔽之,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一般是指由内圣而外王即内修道德性命而外求经世济民的政治思维理路。然而,孔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是一个圣与王分离的时代,因此,他们在追求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圣与王分离的现实状况并作出理论上的反思与回应,即一方面呼唤士人君子的奋然兴起,另一方面则强调内圣的道德修养或心性的存养扩充本身所具有的独立自足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荀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荀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荀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儒家“内圣外王”涉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学术等领域。其内涵的多重性决定了其特征的多样性。儒家“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体与用的统一。通过儒家对“内圣外王”的理解 ,我们可以概括出儒家“积极有为”、“循序渐进”、“自觉承担”、“不偏不倚”、“百折不挠”、“不愧天人”、“爱民尚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十大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格教育思想精彩纷呈,其中,以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最有特色、也最为重要.先秦儒家丰富多彩的人格教育思想,呈现给我们的是多元多样而又颇具中华民族个性的特征:重群体轻个人的利他性;重内化轻外化的自觉性;重命运轻鬼神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精神的“沙漠化”,企望“回归”东方寻找新的伦理道德资源。在“东亚经济奇迹”中,儒家伦理产生了一种间接效应,而非因果关系。在儒家伦理和文化的精神依托上,不可能造就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奇迹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相似文献   

20.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儒家天论思想的深远影响有分不开的关系。先秦儒家天论思想产生时,由孔子继承了传统天论的宗教性,随后孟子、荀子丰富了儒家天论思想的内涵。先秦儒家天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天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