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此卜文见于《甲骨文合集》第一册138片。甲骨文卜辞未能解读的相当多,当然也不在乎这一片。不过,这条卜辞文学意味极浓,虽不涉及什么特定事件,也不与什么科学发现(如日、月食)相关,但关乎精神生活、志趣爱好的取向,一样值得重视。卜片共十字。第一字释"",《说文》:"卜问也。"蓍卜早于龟卜,摆弄几根树枝就可以占算。以蓍草作为专用占算工具大约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就有了,即传说中伏羲画八卦的时代。甲骨文有■、■、■  相似文献   

2.
刘正 《寻根》2009,(3):128-131
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通称为甲骨文字或甲骨文。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和直接源头,一般认为甲骨文是殷商王朝用于记载占卜记事而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甲骨文又被称为契文、龟甲文、龟甲兽骨文。绝大部分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而这一带是历史上著名的殷商王朝的遗址,因此,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甲骨文。研究汉字的起源就不能不直接追溯到殷墟甲骨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和汉文字的产生交织在一起的。说到中国书法的起源,总要追溯到殷商甲骨契刻的时代。甲骨文最先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故都旧址)出土,又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在河南侯家庄发掘殷代陵墓,获大龟七版。这两次出土揭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一页。这些出土物记载的是从盘庚迁殷至殷亡的273年间王室贞卜的记事文字。字体则由于多用铜刀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呈现笔划大多平直,结体大小长短无定,章法无一定格式的特点。使用甲骨文的殷商社会,已进入了奴隶制的青铜器时代。铸或刻在钟、鼎…  相似文献   

4.
张秉伦 《寻根》2003,(6):86-90
秦永艳先生在《寻根》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浅谈商代的刑罚》一文,读之受益匪浅。秦先生将商代刑罚分为徒刑、肉刑和死刑三类。其中徒刑包括“骨靡”(相当于战国时的“城旦”,即服劳役)和囚刑;肉刑只有墨刑和刖刑,而无劓刑和宫刑;死刑包括辟刑、剖刑和族诛。本文仅就商代的劓刑、宫刑与“劓殄”进行讨论。一、商代应有劓刑据《甲骨文合集》载,至少有四片甲骨上的文字与劓刑有关(附图1—4):1.贞 《甲骨文合集》5996片2.于 《甲骨文合集》5997片3. 《甲骨文合集》5998片4. 《甲骨文合集》5999片图1图2图3以上四片甲骨中的“”系鼻梁…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这个约定俗成的定名,是近数十年的事。根据我统计,从甲骨文发现至今总有SO个异名,可能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从命名的方式来分析,大致可分为如下六类:1.以质料代名。如称“龟”、“龟甲”、“甲骨”、“龟甲兽骨”等。2.以文字内容属性命名。如称“卜辞”、“贞卜文”、“贞卜文字”、“商卜文字”、“甲骨卜辞”等。3.以书写文字方式命名。如称“契”、“契文”、“殷契”、“刻辞甲骨”、“兽骨刻辞”、“甲骨刻文”、“书契”、“刀笔文字”等。4.以文字所出遗址命名。如称“殷墟文字”、“殷墟遗文”、“安阳遗宝”…  相似文献   

6.
目前成都市面上流传有一批约数百件的兽骨,持有者声称此乃自藏区流出的上古文物.上面规则地刻有文字,其字形颇像甲骨文.如若真的是刻有甲骨文的占卜用兽骨,那么这批文物足以撼动我国考古界.这批文物究竟为何物,本文将详细加以分析,以期得出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在古代春节,人们习以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贴在壁、柜、箱、桶上面,俗信能招福运。现今习于在门上挂春联,中间贴"福",还要倒贴,"倒"谐意"到",表示"福到"。甲骨文里就有"福"字。字的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个"示"字,义为祭  相似文献   

8.
正甲骨文是殷代文化的宝库。由于其时步入文明社会不久,在这宝库中储存着众多远古文化的信息,为我们探索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料。比如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界就起源于劳动还是游戏,长期争论不休。学者可曾想到,能否在甲骨文中找到解决的契机?下面,拈出一个"舞"字,看它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证据。舞,甲骨文有三种字形:、、。这三种字形的源头都在。,象人大步往前走;,象盛物之器,即篮子、箩筐之类的竹制品,装满物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在此之后罗振玉、王国维等的研究,发现《史记·股本纪》中的先公先王之名,绝大多数都见于甲骨卜辞之中,从而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把我国有文字可征的历史上推了上干年。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引起金石学家、收藏家的极大兴趣,一时间重金搜求,这就导致了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到处挖坑寻找。这种非科学的发掘旨在攫取甲骨,对甲骨埋藏的情况及周围的遗迹遗物全然不顾,使殷墟遗址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外国人…  相似文献   

10.
<正>书法是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直接、全面表现中国文化本质和精髓,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书法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闪耀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志趣和人文情怀。而作为书法源头的甲骨文书法最早呈现了艺术之美。甲骨文系指我国商周时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要有殷墟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两大类。这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1.
董玉京 《寻根》2000,(3):39-39
《甲骨文书法艺术》为董 玉京先生新作。 董玉京先生为我国已故 考古学家董作宾(彦堂)先生 之哲嗣,因其家学渊源,对甲 骨文与甲骨学亦有深厚的研 究。甲骨文书契,有肥,有瘦, 有方,有圆,或是劲峭刚健,有 顽廉儒立的精神。或是婀娜多 姿,有潇洒飘逸的感觉。《甲骨 文书法艺术》从甲骨文的特 性、甲骨文书体风格的分期、 甲骨文书法的派别、甲骨文字 的艺术、甲骨文“文字画”等方 面,对甲骨文的书法艺术进行 了全面而浅近的论述。书中选 录的名家甲骨文书法作品,既 可供研究者鉴赏品味,也是初 学者难得的范本《甲骨文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13.
收藏古董和名人字画,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件很风雅的事。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智士能人热爱这一工作。有的人为此倾注了毕生精力,甚而至于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和其他文化名人一样,都是民族文化史上耀眼的明星。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就是这样一颗明星。  相似文献   

14.
胡茜 《华夏文化》2006,(4):23-24
“監”(“监”的繁体字)的甲骨文形为,金文形体为。唐兰《殷墟文字记》:“余谓监字本象一人位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監”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均像一个人俯首从盛水的盆中审视自己的面容。故其本义应当是“照视”。“说文·卧部”:“监,临下也。”《尔雅·释诂下》:“监,视  相似文献   

15.
正解葱"葱"字,甲骨文写作"■",象葱形。《说文·部》写为""(音同葱),是葱的先字。造""字是有因由的:此字上部的"",义为百卉,以二屮象其丛生,也表示""是植物,即一种蔬菜;中部的"囱",《说文·囱部》释为:"在墙曰牖,在屋为囱。"这是说,在墙上开设的称为"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和洪都拉斯的考古学者即将完成对玛雅科潘王朝创建者亚克斯·库克·莫陵墓的挖掘工作。他们说,这将可能是本世纪考古工作最重大的发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资助的挖掘工作是在古玛雅文明的主要地点科潘进行的。它位于首都以北30公里处,离危地马拉边界不远。美国考古学家大卫·塞达特说,他们在挖掘一个平台时,发现了一面正地,上面由被色彩鲜明的人而脸对所装饰。脸谱的背后有一人口通向一个房间。塞迪特说,记们认为这是美的陵墓。亚克斯·库克·英的名字被用水形文字刻在房间的入口处。“我们所要探寻的就是这座古墓,这个工程在今年…  相似文献   

17.
古今馒头考     
正"馒"字指"馒头"这一食品,并无异议。但馒头古今含义不同,各地内涵有异。"馒"是一个后起字,不仅甲骨文、金文、小篆中无"馒"字,严格说来隶书中也无"馒"字,在隶书流行的汉代,尚无馒头之名,故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均无"馒"字。  相似文献   

18.
文字 ,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是人类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很难想象 ,没有文字的先民是怎样艰难的生活。文字的产生 ,在人类面前展现了文明的曙光 ,人类社会也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恩格斯语 )。文字产生以前 ,人类曾用结绳、契刻或图画帮助记忆。世上的古老文字都由图画发展为象形文字 ,又由象形而表意。随着岁月流逝 ,它们消亡或演变为符号。像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 ,已分别在公元前 4世纪和公元5世纪消失。而今华夏子孙引以自豪的是 :当久已消亡的埃及、巴比伦古文字成为今天学者稽…  相似文献   

19.
王来华 《世界文化》2014,(1):I0001-I0004
<正>尺寸:47×22.4×4.4(cm);年代:清晚期;使用地:闽南地区(厦门)赏析:(龟与桃图纹)此粿印尺幅较大,浅刻,中间有凹,涂红漆,带柄。正面刻一大龟,龟板中心刻"囍"字,字周围均匀刻八组折纹,龟板外除刻吉祥花卉外,另刻福禄寿全四个小字。龟头和四脚刻画较深。背面刻小龟、桃和钱币三个纹饰。侧面也刻有纹饰,一面刻钱  相似文献   

20.
正何谓"諡"?《说文》:"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阙。"阙,缺读声。徐锴曰:"兮声也。"读"兮"声是对的,为什么加"皿"呢?未作出合理解释。《说文》另有"谥"字,"笑貌。从言,益声。"甲骨文有"益"字:■,象器皿里装满了水,往外溢之形,为"溢"之本字。徐铉据《唐韻》注有两个读音:一为伊昔切,一为呼狄切。呼狄切正是"諡"的读音。现在"諡"也可以写作"谥"。这是否是"谥"之字义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