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藩 《语文天地》2012,(12):68-69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学课本有数量较多的他的作品也是理所应当的。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由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鲁迅先生所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的思想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也由于鲁迅其人其文及其精神在当代遭受到的“误读”乃至歪曲、诋毁和谩骂,怎样...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先生其作品中也表现出深广的德育思想,即"立人"的德育教育思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第二,个人主体性的张扬;第三,对青年理想情操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引发了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脱离了时代,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日渐凸显。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地位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教育界不容撼动,所以对鲁迅作品的传承是有必要性的。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出发,深刻探讨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的问题,将鲁迅作品发扬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6.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生不仅是文学家,其作为翻译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曾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提出的直译策略,开创了中国翻译界的先河。本文借助鲁迅先生提出的“中间物”思想,以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的中译为例,研究鲁迅先生直译策略的历史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先生一生所写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尤其是表现妇女主题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的妇女形象,多角度地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到的深重压迫,特别是思想和精神上受到的毒害,集中反映了“五四”人性解放的思想,而又把对妇女命运的思考与中国社会解放的思考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喊出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鲁迅先生这方面的作品,也是对近年来思想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  相似文献   

9.
鲁迅"立人"思想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动态的,是鲁迅接受域外思想与自身对时代的实感而生成发展的,也是与时代不断契合的转换过程。在各个阶段中,追求个体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强调主体性思想是其最初的原点。立人思想发展过程无不贯穿着对精神的重视,理解这个原点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41-43,79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们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经历。作品都蕴涵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但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立场、创作渊源上又存在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他们所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作家个性心理的不同而致。  相似文献   

11.
朱岩 《文教资料》2009,(18):74-77
鲁迅一生中不停地追随时代,与时俱进,以至引领时代,这是鲁迅思想最显著的特点.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产生强烈的不满,对劳动人民具有强烈的感情,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这是鲁迅思想发展的起点: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与思想斗争中学习、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鲁迅思想产生新的飞跃的关键之点.本文以此与王富仁先生在<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商榷.  相似文献   

12.
去年教师节那天,中央电视台以新闻的形式就鲁迅作品从部分省市的高中课改教材中撤下来的事情做出回应,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鲁迅在中国尤其是文化思想界的影响力。我做为一个在鲁迅的作品中长大,又用鲁迅作品来教育学生的初中语文教师,也想提起一支远不如先生犀利的笔,透过鲁迅小说中“我”的眼来解读一下我们新中国的巨人——噜迅,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天这个隔离先生甚远的时代更深入的体会鲁迅思想的前瞻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故乡》、《社戏》、《阿Q正传》、《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这些文章都是鲁  相似文献   

14.
传播鲁迅作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在鲁迅作品的受众中,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最主要的群体.他们中的有些人正是因为在中学接受了鲁迅作品的陶冶,对其以后人格的生成和学养的提高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教材是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鲁迅作品不仅教人如何作文,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而且教人如何做人,提高读者的道德情操;单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鲁迅作品也堪称范本.所以,鲁迅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被选入语文教材不仅是出于编者的慧眼,而且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国时期,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新中国成立后,而且在解放区也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文革”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收的鲁迅作品,约占全册课文的1/30至1/16,大多为全文,也有节选.“文革”期间,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仍占据了显赫的位置,不过,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作品遭到了实用主义的解读.进入新时期以后,在多元化语境中,鲁迅作品中表达的一些信念和原则经常受到质疑,甚至出现了鲁迅作品是否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讨论,反映了不同意见双方对当今时代的不同认识和对当今需求的不同理解.由于鲁迅作品中语言文字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复指性,意义具有的不确定性;又由于讲授这些作品历史情境的差异,教师和学生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对同一文本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不过,新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无论在观点和方法上都有很多新的突破.鲁迅作品在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也不同程度地被选入了教材,尤其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16.
从初中时代开始,我就喜欢上鲁迅先生的文章,此后无论是读高中、读大学,还是踏进社会这些年,一直没间断过对鲁迅先生的阅读和思考。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了我的精神坐标,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永恒不变的是心中那一份鲁迅情结,回望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活,我想说的是:读来读去,还是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如果没有阅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其读书经历就难免会流于肤浅。无论何时,先生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有人说,现在的时代,鲁迅早已  相似文献   

17.
曹聚仁先生大约说过这样的意思,鲁迅真正的思想和精神的正宗,乃是确实的虚无主义。在哪本书上读过,不记得了,无法援引原文,实在抱歉。但我是相信那话的,认为曹聚仁先生的观点,大抵是符合鲁迅先生思想核心的罢。鲁迅先生是个纯粹的文化与思想的战士,在西方的哲学家中,他尤爱怪诞的尼采,他读尼采的作品,译尼采的作品,或许也继承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的思想特质。眼前这本薄薄的《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存世的两部散文集之一,已经隐约地向我们透露了他那独立特行的虚无主义的信息。《野草》一书开篇即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  相似文献   

18.
(一) 鲁迅先生越来越不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喜爱,这已经有好多年了。也许是为了顺应民意,有关方面一再地减少中学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官民之间,或者官学之间有这么高度的一致,在当今的中国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如此。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因此,通过研读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学习鲁迅作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林非先生所著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后再版,在于该书具有更为恒久的学术生命力.其特点表现为一、以对历史的熟稔、感司的深刻、辨析的精微凸现鲁迅的独到之处,与鲁迅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达到深度的契合.二、以鲁迅精神正视鲁迅自身的矛盾,把鲁迅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具体分析.三、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了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