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鲁迅作品的教学与研究》一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北医附中赵文惠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鲁迅生活的时代距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学习鲁迅的思想及作品,对学生来说,势必存在较大的困难。如何让他们正确把握鲁迅作...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鲁迅读本》是一本关于如何引导中学生阅读鲁迅其的本。读本指出,了解鲁迅其要有一个过程,即:感受鲁迅一阅读鲁迅一研究鲁迅,从而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总之,“读点鲁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丰富多彩的立面人生,既有冲锋陷阵民族脊梁的刚性,又有寻常之人纯朴的柔性,同时也有凡人所难免的缺憾。前者是我们曾经一味抬高的,后二者则是我们一直淡化回避的,这样都不利于当今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作为认识鲁迅的主要载体——鲁迅作品,其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学习鲁迅的重要使命。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4.
引论: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20世纪中国有了鲁迅,这是我们民族的大幸”然而,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对鲁迅已经全面深化的认识并未及时渗透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层面。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作品,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应该是学生一次愉快的精神漫游。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苦读”鲁迅作品的当代中学生却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种深深的隔阂,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排斥心理。这当然谈不上品读、鉴赏鲁迅文学作品,无法感受鲁迅人格魅力——鲁迅精神对他们心灵…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与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发生过笔战,其中有一些与这些笔战有关的文章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而教材在涉及这些文化名人的注释中又简之又简,很不全面,基本上都是只介绍他们在与鲁迅先生笔战当时的任职等情况,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停留在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及注释的那些简单情况的程度上。这些学生如果将来不学人文学科———这样的学生恐怕还是大多数,那么这种情况将更加严重。于是,鲁迅先生对那些人的评价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定论,这无疑是不公平、不科学,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所愿意…  相似文献   

6.
读过鲁迅先生的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之后,我一直对旧中国那种“长者本位”的观念深恶痛绝。在这种观念之下,“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而我更对那些“觉醒”的父亲敬佩不己,他们“解放了自己的孩子”,从而使他们能更合理地做人,有这样的父亲的孩子是幸运的。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先生之名再次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其实,这些年鲁迅从来就没有淡出过我们的话题。在语文教材领域,有关先生之文,向来是一个很具争议的话题。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认为在高考的压力下,我们的学生不会有多少创新思维,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发现不可小看我们的学生,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把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都激发出来了。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他们却已经一改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本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新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的分析,表明他们因环境的逼迫而陷入不可自拔的孤独和苦闷之后,未能守住自身,在“爱了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后,终于产生了动摇,退化,许多人甚至发狂,夭亡。鲁迅对他们给予无限同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感愤懑,肯定了在他们身上显露的民族希望的正面价值,但是又对他们的生存方式表示了某种“不满”。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取《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Ⅺ,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本人,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学习高中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高中的现代文这一块,比较难教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鲁迅的杂文是鲁迅一生战斗业绩的光辉记录,是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是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典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里,从初从二开始,差不多每册都选入了鲁迅的杂文,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杂文的教学,那么,我们就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鲁迅的光辉思想和伟大人格,受到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鲁迅使用祖国语言的杰出才能,受到鲁迅文风的春风化雨般的熏陶。鲁迅的杂文有一系列的特点,它们形成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风格和不朽价值。我们讲授鲁迅的杂文,应该从这些特点出发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3.
一、类比失误,教室成了“名人馆”有位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颇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当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有了他们自己的新见解、新思想时,该教师就竭尽表扬之能事,甚至把学生不恰当地比作“高尔基”“鲁迅”“巴金”……教室里在座的学生仿佛人人都成了大作家。在一堂市级公开课里,有位教师在听到学生较为精辟的观点后,大发褒奖之词,甚至还不恰当地称该学生为“鲁迅第一”,仿佛真的鲁迅也比不上该同学,只能屈居第二了。这种将学生与名人作比的课堂教学用语,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感到十分不自然。二、褒奖不当,矫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文化意识扭曲了的农民形象,描绘了他们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旨在启发农民的觉悟,提高国人对国民性的认识。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农民形象,挖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使学生认清他们身上的种种封建观念,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这里仅就鲁迅小说中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尝试着作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心动——开启学生情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开启学生的情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激趣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播放歌曲《英雄赞歌》。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采取激情导入,唤醒学生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它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那里有山、有水、有白云。童年就像一段浓缩的历史,记录着我们儿时的酸甜苦辣;童年就像一个沉淀的童话,充满了奇特的想象。那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  相似文献   

16.
高职鲁迅作品教学突出鲁迅“立人”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现实中,一方面我们看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也看到他们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发掘鲁迅的“立人”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立人”思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环境、信息传递和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城市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有因他们接触的人或事物的不同,作文各有千秋。鲁迅先生在《少年润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18.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对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有自己主见的高年级学生,要想把他们教育好.“情感交流”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2004年3月至4月我校校友——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为我校高二学生成功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讲》选修课程,学生参与之踊跃,钱教授教学的深入浅出,为我们开设选修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006年10月钱理群、林贤治、摩罗等鲁迅研究专家为我校学生开设的讲座,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阅读鲁迅、研究鲁迅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更加坚定了我们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程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蔡达峰 《教师》2010,(14):1-1
先有教师,后有学生,然后才有大学。大学的出现,就是为了培养人。但大学办了之后,情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教师和学生进出于此,似乎没有对应的需求关系,在他们之间,有越来越复杂的制度、机制等东西。我们有理由担心,大学如何保证全心全意地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