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册教材均有对其一定量的阅读要求。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古诗教学进行整合,在知识上给学生补充,在思维上给学生空间,在理解上给学生提示,无疑是引导学生学懂古诗文,解读古诗文乃至吟诵古诗文的有效方法。这不仅能为丰富古诗文精彩的诗文情韵增添新鲜元素,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经典诗文可以传承人类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作品更是遍涉古今。作品中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教授古诗文应该是令师生双方感到愉悦的好事。但是实事并非如此,课堂上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有相当多的教师鄙弃古代私塾注重背诵的教学方法,他们要么照搬教学参考书讲一通,读几遍,逐句翻译一下,让学生抄抄译文;  相似文献   

3.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大都出身于游牧民族,很多长期生活于北方,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草原文化的沃土里.尽管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吸收与融合,但其创作也依然是依托于厚积的民族文化传统,依然弥漫出草原文化的浓郁气息.他们的诗歌充满草原文化阳刚豪放、自然和谐、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多元包容、鲜活灵动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4.
《今日教育》2014,(11):10-11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吴涛 《现代语文》2008,(10):107-108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经典诗文的诵读、赏析和感悟,可以让学生传承千百年来中华文人传袭下来的正能量。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思想素养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它所蕴含的正能量,更是不容人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力量,是滋养学生的"美味佳肴"。如果我们能够以有效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并蓄积中华传统文化的养料,必然可以在促进他们人格塑造的进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来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9.
<正>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既有助于  相似文献   

10.
诵读古诗是学生学习语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诵读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死读书的负面影响。避免封建思想及传统思维模式的不良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1.
罗博 《教师》2012,(24):69-69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青少年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人们的思想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不可以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教育密切相关,而语文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价值法则,促进他们形成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13.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1.心理学意义。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校园俚语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2.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63):51-52
近年来,语文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渗透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地方味与语文味紧密贴合。所谓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地方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名胜、风俗、环境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地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让学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里,感受风土人情,品悟语文情韵。因此,笔者就2017年苏州语文中考试题这一特点作简要评述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是接受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感受美,创造美。这就要求教育者以美的教学情韵构建和创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6.
秦观是北宋中期的著名词人。他融合五代小令与柳永慢词之长,结合江西诗法,使词雅俗合流、含蓄雅藉、深婉曲折、情韵兼胜,被誉为北宋婉约词之宗主。秦观词不仅情韵并美,也含有深沉的文化意蕴,渗透着宋代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和风流儒雅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是按照教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基础知识教授,很少会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根本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康定 《上海教育》2012,(Z1):18-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是,依靠传承先进民族文化来建设学校文化,激发学校文化力,进而更好地形成学校文化中的共同价值取向,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发展基础。在此,试以嘉定一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进程中建设学校文化。寻找载体:"诗教"回归,浸润学子心田一所学校不能没有文化,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力量。先进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无声教材,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要建设好学校文化,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够在此过程中找到一个有效的载体,在传承民族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受文化历史久远及民族众多的因素影响,中国的民族文化呈现出风格多样且博大精深的特点。本文将简要论述民族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必要性,其中包含提高环境艺术设计重量及民族性,推动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等内容。基于民族文化元素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原则,本次论文将阐述民族文化元素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传承路径,借助本文的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民族文化元素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效结合及良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