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兴亮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远方的爱》的真正意义,不在小说创作的艺术上,而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生存的阶层。这个阶层虽然生活得很平凡、很无奈,但也有他们无法剥夺的生活空间和乐趣。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环保名著《寂静的春勘面世为标志,全球正式拉开了“生态学时代”的环保大幕。二十一世纪初,以日本的福岛变成核污染的“灾难之岛”为警钟,人类对核电事业的何去何从再度展开了思考。展望未来的全球核电事业,无疑将呈现出一个增长——稳定——减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雷切尔·卡森的一部有关生态文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强调了自然是独立存在的,且是具有独自的内在价值.除此之外,作者还抨击了人类想要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传统观念,反对官僚资本为了经济利益而对自然进行的一些掠夺开采,抨击了那些想要一味追求物质主义从而放弃其正常生活质量的社...  相似文献   

4.
《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作者在该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严重的生态危机。笔者试图用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理论挖掘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寂静的春天》中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尤其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与生态批评的精髓一脉相承。它普及了环保知识,唤醒了环保意识,催生了生态文学的繁荣,不仅给生态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生态批评的面世奠定思想基础。因此,它是生态批评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书中,她强调自然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抨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反对为了经济利益对自然进行过度掠夺,批判一味追求物质主义而放弃生活质量的社会流俗,她希望实现文明与荒野的平衡,追求在自然中的自我实现。所有这些关于自然的基本思想已经在当代的生态哲学,尤其是深层生态学中不断得到体现。本文分析了卡森的写作特色,探讨了卡森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以及她的生态哲学观对世界环境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寂静的房子》出版于1983年,是奥尔罕.帕慕克的第二部小说作品。小说创作在传统的内聚焦叙事上有所创新。既采用了多个角色均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叙事盲点,突破叙事限知的方式,又运用多种技术手法点明频繁变换的第一人称所指,引领读者阅读,显得颇为"超现代化"。是作家创作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换的一部重要阶段性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章围绕现实主义的彻底回归这一主题,评孙立的长篇小说《远方的落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知青文学现实主义精神受到局限的,小说表现了“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来的灾难,塑造出了生的人物形象,并摒了个人情感,全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从而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彻底回归。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蕾切尔·卡逊的生态散文《寂静的春天》表现的生态思想,认为蕾切尔·卡逊在作品中指出滥用化学农药是引发严重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表达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想.《寂静的春天》是科学话语与散文话语跨学科结合的产物,对中外生态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寂静的春天》被称为绿色经典。蕾切尔·卡逊向人们揭示了泛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她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本身也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人类要反省自己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尊重生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蕾切尔·卡逊的生态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普通公众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使得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以“艺术中的科学家”的视界审视艺术。她汲取了科学研究中求真与务实的认知方式、质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的自信与执着的禀赋,使作品达到了审美与科学的完美融合。卡森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文学家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学要有科学的批判精神,文学创作也需要同科学联姻。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交响曲》是香港作曲家陈永华在加拿大修读博士学位课程的作品,作曲家当年身在海外求学,在积极学习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同时,依旧探索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并在创作观念与美学倾向上都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寄托。对此类作品进行细节性"内部"分析,对我们认识现代世界多元文化对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影响,梳理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了解作曲家成长轨迹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首交响乐作品的体裁、结构、旋律、音响、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促进我们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李晶 《运城学院学报》2004,22(2):99-100
艺术歌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体裁之一.他以独特的创造力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虽然它并没有像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哲理性,但它是贝多芬最真挚的爱情表白,最富有人性化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韩宗英 《辽宁教育》2023,(15):54-57
跨学科学习下的整本书阅读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以指导阅读《寂静的春天》为例,教师可在抛出问题、共同实践、快乐写作环节分别策划设置适宜的驱动任务,如采访、调研、倡议、撰写颁奖词、展示等,并有效评价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表现,从而提高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一生无论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人生的每个不同的时期都能够用音乐生动的表示。音乐能够强烈、明确的表达人们内心世界,音乐能够影响和激励着人们在精神与灵魂的阶梯上不断攀登。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谈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本文就对试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后的人生感悟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心,也是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重心。在该书中,作者多角度记叙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世界的发现,而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发现也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曾有学者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语来形容,此语可谓振聋发聩,道出了这个时代普遍的痼疾。事实上,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在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隐约地感受到虚拟空间扩张所造成的世道人心的异化和断裂。对于这种异化现象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8.
罗伟章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位值得关注的生力军,也是2021年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的获得者。他的长篇小说《声音史》和中篇小说集《寂静史》都是对乡村的现代化进行书写。他以宏阔目光来面对正在发生的时代之变,并以独特的视角来对其进行文学的烛照。他在小说中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予以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同时秉承着人文关怀表示同情与理解。此外,罗伟章还为两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施以了审美的光辉,使其在情节的发展中显现出一种崇高感。  相似文献   

19.
目前,音乐剧市场上比较多的是海外经典剧目汉译,中文音乐剧英译实践则非常少。笔者借鉴戏剧翻译原则,从“台词口语化”“人物性格化”“风格一致化”三方面对中文原创音乐剧《在远方》台词部分进行汉译英翻译实践,旨在为今后的音乐剧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推动本土音乐剧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女作家路易曾经慨叹“中国有两座最美的小城”,其中一座就是那悠远的边城——凤凰古城。凤凰城以它的秀美与淳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更催生了京派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其中的秀美山川和淳朴乡民交相辉映,作品中人物的欢乐和忧愁就仿佛一幅幅自然的风景风俗画,浓淡相宜,勾勒出最本真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曾经说过:“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性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沈从文通常从他熟悉的世界着眼,展现凡人凡事的生活细节和朴素的人类情感,虽然没有宏大、深远的历史烟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