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知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家校合作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活动。由于乡村学校受诸多客观条件限制,与城市学校相比,在这方面落后一些,不少乡村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没有正常开展。一是家长不积极,要来也是学生的爷爷奶奶来参加;二是学校也怕麻烦,觉得没什么好讲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相似文献   

2.
<正> 我区原有职工中专学校22所,分布在全区9个县(市)。其中省属校3所,区属校1所,县属校18所。除省、区所属学校外,其余县属校绝大多数规模小,  相似文献   

3.
<正>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密切的合作模式,正日益受到关注。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外,而是要求家庭与学校密切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家校合作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如信息传递不畅、家校沟通不足,以及学生在两个环境中的角色认同问题。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1家校共育的内涵家校共育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4.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经历了家校独立、家校同步、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现时,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学校主导的状态,家长在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商议;接受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班主任视角,对广州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对策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大多数班主任对家校合作有正确的认识与做法,但观念与能力有待提升;大多数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但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和水平有待提升;大多数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家校互动、沟通、合作,但家校共育水平有待提升;全市中小学家校关系总体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班主任对加强家校合作提出的建议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予以重视和采纳。建议: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开展骨干培训,加强学校指导;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打造广州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一"家校合育",是指家庭与学校合作开展的教育。严格地说,家校合育在不同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有不同特点;相同学段也会因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价值追求、结构优劣、期望高低而有很大差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家校合育有两大不良倾向。一是学校教  相似文献   

7.
<正>"家校互动"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通力合作,互为补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好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传统的家校教育中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黑河教育》2014,(10):F0004-F0004
正北安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50年,1980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学校确立"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的发展之路。先后荣获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双全学校,省"三育人"先进单位,省庭院绿化先进单位,"中国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省级先进实验学校等各级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正"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如何实现家校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近年来我校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些符合校情的好做法。一、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凝聚家校教育合力我校成立了家校结合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责任明确,各负其责,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1.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家长调查问卷。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彭玉平 《四川教育》2023,(11):20-21
<正>校帮校的实施,能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教师交流,让教师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安县师培中心“校帮校深度帮扶的机制研究”课题组以江安镇西城小学与南屏学校组成结对帮扶,建立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县域全面帮扶工作,提高城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胡方 《今日教育》2022,(6):52-55
<正>学校与家庭是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的两个法定责任主体,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21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共育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是广大中小学校面临的新命题。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建,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发挥家校共育合力,是实现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四方共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特色职业教育成效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强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校校、校企、校厂合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开设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课程等是农村聋校谋求更好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13.
王本贤 《中国教师》2012,(14):41-42
<正>家校和谐,教育共赢,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山东省荣成市世纪小学以"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为进一步促进家校间的联系和沟通,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关怀,成立了世纪小学家长委员会。学校认真贯彻《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使家委会建设逐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通过积极地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学校真正实现了"沐世纪阳光,育时代栋梁"的教育目的。家校间的互动和合作也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孩子开  相似文献   

14.
史新涛 《中国教师》2009,(22):54-54
<正>校本教研文化是以学校为基本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学校文化。近年来,山东省文登新一中结合自身实际与新课改的要求,使校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合作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干预",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根据贺来的边界理论,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具体包括:领域分化,凸显"主体自觉";自我限制,做"能为与当为"之事;开放互补,实现家校"良性互动"。与此相适应,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维持:明确家校双方的教育权利与职责;建立家校双方"互利共生"的愿景;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桃红 《家长》2023,(26):37-39
<正>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校与家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基于此,在家校合作视野下,学校与家庭应做到精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实现对德育思想的渗透。笔者从整合家庭资源、搭建合作平台、策划实践活动三个层面入手,阐述如何有效落实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初中德育。一、家校合作视野下初中德育的注意事项(一)增强学校的家校合作意识在应试理念影响下重视学生成绩的教育氛围中,部分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年11月刊发的《家校合作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困境与突围》一文,感触颇深。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班主任必须提高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识。但眼下家校合作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挑战,班主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觉得一方面需要班主任自身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校沟通的艺术;另一方面,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也  相似文献   

18.
《安徽教育》2010,(6):16-16
<正>本刊讯5月31日,省校安办在合肥召开了省直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工作会议。首批实施的18所省直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附属中小学主管部门(单位)分管领导、相关处室负责人和项目学校校长、项目管理人员参加会议。省校安办常务副主任、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培银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9.
<正>二十一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来说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必须面对信息化社会,实施信息化战略。为适应这一时代趋势,很多学校构建了校园网,并提供了Internet接口,学校之间也通过校园网站实现了"校校之间的信  相似文献   

20.
每一所学校特色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彰显,是学校独特个性在共性中的存在。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不断改善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课程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实需求;更是实现学校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风格的必要举措。其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是学校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