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重庆市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课暨卓越课堂研讨会展示了三节示范课《声声慢》《咬文嚼字》《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卓越课堂,却有不同的精彩。破解“卓越密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出发。可以说,所有自在而美好的境界都是“卓越”,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出发,最终抵达“卓越”的境界,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其中必然还包含着另一个“同”,即蕴含丰富的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2.
一、文思导引朱光潜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是中国美学大厦的营造者。朱先生的《咬文嚼字》属文艺随笔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当然一篇文章其主旨只有一个 ,本篇是 :“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全文紧扣其主旨 ,叙文坛掌故 ,引诗文名例论析。首先 ,引述郭沫若《屈原》剧例子 ,阐述要从表达感情强弱上咬文嚼字 ;第二 ,引述《史记》修改例 ,阐述要从情味上咬文嚼字 ;第三 ,引述贾岛“推敲”例 ,阐述要从意境上咬文嚼字 ;第四 ,用苏东坡诗例 ,阐述要…  相似文献   

3.
谢丹群 《福建教育》2000,(2):90-90,20
1.紧扣语境,理解词义。理解词义是阅渎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使其懂得“咬文嚼字”。如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中对“窃窃私语”一词的理解,我先出示“窃”的两个语义——①偷、②小声地,让学生细读文中带有“窃窃私语”的句子,  相似文献   

4.
笔者是《咬文嚼字》杂志的老订户,每期细读,获益匪浅。尽管2005年合订本“在正式出版以前,逐篇进行过校订”(编者《前面的话》),但拜读之余,仍有不尽如意之处。请看: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文艺随笔,共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内涵比较丰富,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或阅读应该注意“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一个单元的课文比较难上。难度在于:(1)文章知识内容较杂,不知如何操作才更简捷有成效;(2)课文较长,不适合朗读,学生觉得枯燥;(3)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有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新时期文艺发展史上最热闹的岁月: ——1985年,“寻根文艺”的理论宣言《文学的根》在《作家》4月号发表,当年接连推出寻根小说《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一时间寻根文艺成为热门话题,其影响余波直到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选编的是四篇内涵比较丰富的文艺随笔。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相似文献   

8.
唐晓燕 《课外阅读》2011,(9):301-301
曾读过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思索,在咬文嚼字上的定格》,在文中她强调:咬文嚼字重在“悟文品字”。“悟”由“心”和“吾”组成。从左向右看就是“思考的我”,从有往左看就是“我的思考”。可见非思考不能算“悟”,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算“悟”。“品”呢,指辨别好坏,就是恰当地咬文嚼字。“悟文品字”的关键是个“悟”字,悟字当头,品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一、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其中有三处可能值得商榷,如下。1.第二段中“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汉语流行词汇中,有一个词很是惹眼,它就是——正能量。2012年岁末,知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评选出“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当之无愧地位居榜首。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语境中,“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层含义上的“咬文嚼字”的确是需要摒弃的。其原因在于: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整体把握、整体感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前后共出第一至第六十号的四开报章《文艺新闻》,其后期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之一。1932年3月28日出版的《文艺新闻》第三版“文艺战线”有两条消息,第二条题为《文学——大众化》。细读这条消息全文,题目中的“文学”其实是一份杂志的名称。这条消息的全文是:“最近闻有新进作家多人,组织一文学杂志社,将出版半月刊一种,定名为《文学》。性质转载理论文字,提出文艺运动上的种种新问题,尤其注重‘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第一期现已付印,一星期内即可出版。”  相似文献   

13.
咬文嚼字辨     
咬文嚼字原来是讽刺那种迂腐执滞的读书人的。因此,一提起咬文嚼字,往往就使人想到钻牛角尖的死抠字眼之类。尤其在那“四人帮”大肆鼓吹“文盲论”的时期,有的人更把语文教学中抓住字词的分析,一概贬之为咬文嚼字。其实,精当地、科学地咬文嚼字,有助于深入分析教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想水平。对此,不可不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恩格斯并把语言比作“装载我们的思想的车辆。”这就说明了语言和思想间的关系: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并理解语言在表达特  相似文献   

14.
“咬文嚼字”似乎有些贬义,但在小语教学中却还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选取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反复揣摩,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咬文嚼字”的对象 1.难字、难词、难句。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要咬住学生不易理解、不常用、比较生僻的书面用语和古汉语。这个问题很明白,不必冗言。二是咬住有多种意义的字、词。例如《杨家岭的早晨》一文  相似文献   

15.
《北京文艺》最近刊出“纪念老舍先生专号”,其中有老舍之子舒乙介绍他所了解的父亲之死的新史料——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先生讲:“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是他为自己的集子《谈文学》作的序中的一段话,朱光潜先生认为,到了这一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是完成了,如果不在这上面下工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谈文学》写于抗战后期,包括19篇文章,各篇均独立成文。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文学观点。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咬文嚼字”一文就出自《谈文学》,这里再从中选出一篇,是从“声音”方面继续谈“咬文嚼字”的,让我们在阅读中去体会朱光潜先生“切实”的“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向社会献出了一份耗十年心血完成的厚礼——《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些极具易混性和顽固性的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世外桃源”误为“世外桃园”,“瞭望”误为“了望”;二是  相似文献   

18.
永远有多远     
房砚是一个居住在加拿大的中国人。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她同自己少年时代所喜爱的读物《少年文艺》——也就是我们,“接上了头”。当得知《少年文艺》上设置有“海外”栏目时,她主动揽下了一项重活——采写小小年纪独在异乡求学的小留学生们。“我的想法是.找几种不同类型的留学生,以他们的成长为主线,尽量客观全面地向国内的读者介绍当今小留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房砚上大学时的专业是金融,目前从事的也是金融财务工作,但是她对这一份额外的“工作”很感兴趣。这真是很难得,文理兼修不说,光是她对《少年文艺》的这一份热心,就足以让我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呵呵。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