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的多元性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征,对成人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挑战,成人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2.
文化多元性是当代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作为文化多元性的典型体现,已成为东道国城市旅游目的地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之一。美国洛杉矶、意大利米兰、匈牙利布达佩斯等3个城市唐人街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对东道国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影响也各异。中国城带来的文化多元性为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消费至上"的信条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已不是从前那样一个同质性与整体性社会,中国文化结构正在走向多元性和异质性,消费文化从多方面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本文探究了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与对外政策实践联系紧密,呈互为塑造和加强的互动关系。中国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国际法实践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在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当代中国国际法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基于政治文化与国际法实践的互动关系,我们主张,一是加强和引导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二是尊重政治文化多元性,加强主导政治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多元性为生活在当代的人们营造了一种新的生存与思维方式。本文透过网络文化审美视角,从主客距离、角色互换、评价标准等多重视角展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元象征意义,这种多元性,融合渗透在宗教信仰、社会文化、民间习俗及文学等各领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色彩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文化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传承中华文化仍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法治"在当代中国成了一个重要的时代性命题。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过分的侧重于对西方制度的介绍,对中国法治"本土资源"的挖掘还远远不够。诚如著名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所言,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当代的法律世界是一个多元性体系,中国法律文化在其中也应当有其独特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回顾梁治平先生提出的"法律文化论"有特殊的价值。而且,"法律文化论"实际上亦是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古代旅游文学具有真实性、主体性、多元性、渗透性和灵活性特征,是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并能给予读者思想、人生的启迪。古代旅游文学还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它是旅游景点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全面了解这类文学作品,有助于推动当代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多元性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中外学者对多元性文化有了诸多的探讨。比较中西文化,中国学者对多元性文化的探讨,特别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消费文化是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涉及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其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质疑对于我们反思、改进当前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当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应关注目标多元性,过程开放性、方法民主性、内容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形象"塑造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时代诉求。因此,作为出版系统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高校社科学报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的必然性。高校社科学报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现已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需为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代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肖向明博士的《“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是探寻传统文化与作家关系领域中一部富于创见的新作。从史料中发掘新的材料,在中外文化互动中以对个案的考察而透视时代语境的力度,文化理论与文学实践相互凸显的方式,使得该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弥补。同时,作者在对鬼文化的现代性考察过程中,贯之以文化转型和整合的宏大视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文化命运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伦理道德不是一种自然的和永恒不变的社会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各有特点。现代和谐社会所依托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背景之上的,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原则存在着经济基础、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如何经营、发展城市成为时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为此,应实施积极的文化战略,确立科学的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实现城市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从传统经济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教育等角度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而现代文学部分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语言和时间距离方面的接近使其在人文教育中更显优势,其人文精神体现在文化语境、作家的人生道路与人生态度以及作品本身。本文以现代文学为例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施手段,更好地将时代与历史贯穿起来,将学生与教师联系起来,将知识与人文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传承、融合与超越——现代包装设计的传统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应更加注重民族文化内涵。顺应时代消费观念,将回归、寻根的民族意识融入其中,逐渐尝试继承发扬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将中国式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创造出民族特有韵味的包装艺术,直接表达本民族的心理,使之用于今天和未来的社会,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站在教育学术史的高度,审慎地选择教育学学术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现代作家对于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广泛择取相呼应的这一阶段,又恰恰是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得以建构的奠基性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现代作家普遍认为远古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性、现实性和民间信仰力量,同时这也是激发现代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借鉴古老神话的重要动因。现代作家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既是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之根的深情回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