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实际是荀况的性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李轨、吴礻必、宋咸、司马光就此各执一说,各有偏差。其实扬雄“善恶混”实际是荀子性恶论的继承,即善恶混而不可分,既有为善之可能,也有为恶之可能。  相似文献   

2.
“社会责任”一词没有明确所指,往往让人误解,以为不做出与社会亲密牵手的姿态就在道义上理亏。这对高等教育研究来说是十足的误导,因为相对于国家意志之巨手,高等教育有如橡皮泥备受揉捏;高等教育当前的问题不在于如何与社会亲密牵手,而在于如何从社会漩涡中奋力自拔。好的研究总是折射社会责任,在社会面前,高等教育研究者只有一个责任:做出好的研究成果。从高等教育学学科特性来说,有必要驱逐社会责任一词,代之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人的价值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的主客体二重性所决定,人的价值可分为人格价值与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四个方面。人格价值是人作为价值主体所应得到的满足、尊重和权利;人生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自我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之“我”对作为价值主体之“我”的维护、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本期发表的教育部长周济同志的文章《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是一篇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的指导性文章。这是周济同志在思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五位教师的模范事迹和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事迹之后,对新时期师德内涵作出的新概括和阐述。周济同志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强调“责任”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任何社会角色、行为主体都有客观规定的“责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许多古代哲人都强调过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孟子以禹稷为例,他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见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他认为每个人都对社会、国家负有一定的责任。孔子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具有相当丰厚的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强,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负责任。可以说,青少年学生有了责任,国家就有了希望,有了未来。正如梁启超所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相似文献   

7.
黄雪明 《中国德育》2004,(8):30-31,56
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家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孔子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孟子称“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明朝东  相似文献   

8.
林慧 《江苏教育》2007,(19):53-53
有一位教育家说:“不想当教学艺术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认真体会其中“艺术”二字。我们现在的班集体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管理的对象都是些有思维、爱活动、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优化环境中学习、成长呢?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所学校,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是一个社会组织,都要履行社会责任。学校如果不履行社会责任,那就不是学校而是“学店”;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具备社会责任感,那就只能是“教书匠”,而绝不会成为教育家。我们要办学校,而不能办“学店”;我们要当教育家,而不能当“教书匠”。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⑤正当孔明束手无策之时,一老叟告之;“此乃哑泉,当地四大毒泉之一,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十日必死。”  相似文献   

11.
与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相似文献   

12.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国学生在日本的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收获后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感到很纳闷。后来,农场主人解开了这名中国学生心中的疑团,原来,这些剩余的果实是为小鸟留下的。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农场主完全没有责任和义务去但他那样做了。他的这种保护鸟这种可贵的“责任”感。人们的为他人及社会服务意“责任”意识的感召下建立起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之以至不断优化,全面发展,是离不开“责任”二字的。当你吃完冰棍把包装纸丢进垃圾箱而不是随意弃之,留下的是整洁的自然环境;当你乘车时将座位让给…  相似文献   

13.
责任意识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元素。“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对责任的论说和强调一直是儒家思想倡导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志向,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理想,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责任意识。西塞罗在《论责任》中说:“人是唯一能感知秩序和礼节,并知道如何节制言行的动物。”这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今天怎样当儿女”这似乎是一个小问题,却又与社会中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大问题。在家庭里的每个人,不管其年龄大小.是小孩还是成人,都在扮演着这样一个社会角色:不是在当儿子,便是在当女儿。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出色担当好这一角色而成为称职的儿女。可不是吗?最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条新闻:一个十四岁的儿子,自己学习成绩“红灯”高挂却走进法院,去炒父母的“鱿鱼”,要求“改换家庭”。又据7月8日《新民晚报》载:“93岁的上海纺织大学教授状告自己的儿子忘恩负义:将自己的亲娘扫地出门。”由此可见,担当好儿女的角色.首先应从小树立起家庭的责任感。没有责任心的儿女不仅危害家庭,更是殃祸社会。今天,当我们正在开办各类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亲职教育”的同时,是否还应考虑问题的另一面.对孩子也要进行“子职教育”。父母应成为称职的父母.子女呢?似乎也应该成为称职的子女。只有这样,家庭中亲子互动过程,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那么子职教育.谁来进行.我想家庭和学校都是责无旁贷的。今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笔谈.全市中小学有近500个学生拿起了自己的笔踊跃参与。参加笔谈的有:光明中学、育才中学、力进中学、宜山中学、育诚高级中学、西康路三小、鲁迅中学、向明中学、进才中学、安亭中学、洋泾中学、上南中学、吴迅中学、古华中学等近80所学校。他们联系自己的体验感受,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这种参与.本身也体现了作为子女的一种责任。我们希望通过笔谈,让小字辈更好地承担起当儿女的责任,让长字辈别忘了在给孩子母爱父爱的同时,加强对孩子责任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逐渐走入误区,社会中存在责任丧失现象,因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泉州市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聚焦“责任”主题,凝练“责任教育”办学主张,以“以责之心育人,育有责之人”为办学理念,以“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责任的人’”为办学愿景,通过宣陶、学陶、师陶、践陶、研陶,着力打造责任教育特色品牌,为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任何企业都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身份。“经济人”要求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而“社会人”的身份则要求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应当受到社会的约束和规范,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绿色营销、善因营销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等;从小的方面谈,可以爱学校、爱家庭、爱自己身边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就提倡“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仁心”就是“人心”,就是仁爱之心,爱人之心。富有“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爱心”是传统美德的基础,更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但丁说的“爱是美德的种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忠,无以谈孝;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20.
看到了这些材料,很多人也许会叹息道:“这些中国的孩子们啊,想必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却也居然那么自由傲慢、缺乏教养!”进而或许会由点到面地发出“垮掉的一代”之类的悲叹。的确,这些孩子们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和忧虑,但是,当这种“成绩优异、素质低下”由个别现象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的共性时,人们就不应该把牢骚与不满仅仅发泄在当事人身上。人们有责任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面临“垮掉”威胁的群体?作为教育、培养、影响他们的成年人们以及整个社会,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了吗? 材料中提到的两点很令人费解:第一,拉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