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目录学?根据《辞海》的定义;“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我国丰富的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经过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这就是目录学。目录学是以图书、目录和读者需要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目录工作这个手段来解决浩繁图书文献与特定读者需要之间矛盾的一门学问。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梁启超把目录学当作学者之顾问,鲁迅先生称目录学是“治学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目录学起源辨周九常(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目录学是我国传统旧学中的一门,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般说它起源于汉代。公元前一世纪,在刘向刘欲父子整理皇室藏书的过程中诞生了目录学,所以目录学有“向欲之学”之称谓,正如刘纪泽所说,“目录之学,启自西京。...  相似文献   

3.
中西目录学比较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近现代目录学是依缘西方学理而建立的,本质上就是“比较”的产物。作为比较的“方法”,与其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程序或模式,毋宁说是在讨论跨文化目录学比较中碰到的难题,主要包括术语差异问题和文化差异问题两个方面。始自上世纪初的中西目录学比较一开始就与价值立场有关,或“拿来”或拒斥,分别代表了特定时期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4.
西方目录学史:发展历程与基本文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简要介绍西方目录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之后 ,从对重要学者的研究、目录学协会的发展和传记性著作这三个角度 ,综述了西方目录学史研究的文献发展情况 ,是对西方目录学史研究文献发展的一个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共收两汉至乾隆中叶《四书》类研究著作164部,并对这些论著施以精审之批评,批隙导窾,品鉴得当,俨然一部简明的《四书》学史,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其汉宋兼采、宏收博取、不主一偏的《四书》学术批评方法,也应为今日学者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谈谈编目工作中的“提要”撰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要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许多目录学家和学者评价一部书目质量的高低,往往视其有无提要和提要的写作水平。清代目录学家张之洞曾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比作得知学问门径的良师,鲁迅说它“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记述和评介了4千余种古籍善本书的版刻特征及其源流、作者情况和参考价值,成为读者查找古籍善本和了解其内容首先要利用的一部书目。写得好的提要目录,“其价值不低于任何学术论著。“提要是简明扼要地解释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揭示文献内容,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运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典范,其中对于清代文学的批评就具有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四库全书总目》以知人论世、推源溯流为主要的批评方法,同时注重表彰人格,彰善瘅恶,以清真雅正为文风准则,反对浮辞涂饰。以这些批评方法来观照清代文学,所得之结论较为公允,应该为今日治清代文学史者所借鉴。当然,清代文网高张,四库馆臣囿于时势,评价也有失公允之处。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开始引进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到90年代逐渐进入内地传播学者的视野,媒介批评研究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媒介批评实践也随之广泛展开。从近几年的媒介批评实践来看,我国的媒介批评的探索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末“国命危砧”,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康有为,发扬古典目录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武器,扬变法启民智,构建了“参采中西”的目录学新体系。康有为为推进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自觉地以目录学为武器。对开创我国近代目录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和《日本书目志》。  相似文献   

10.
西方目录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目录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针对西方目录学的研究不足,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访问西方各目录学协会网站的基础上,对西方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做了一番调查.以列举目录学和分析目录学为分支的西方目录学在新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列举目录学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世界书目控制和网络书目控制的研究,分析目录学则在各国目录学协会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光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普遍用于分析目录学的研究.借鉴西方目录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要继续加强古典目录学和网络书目控制的研究,重视现代技术在目录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寻求一定的学术资助,以促进我国目录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抗战中殉国的姚名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目录学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目录学的研究,著述颇丰,计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目录学年表》等。姚名达的上述著作,对当时与后世的目录学有着重要影响。关于这一点,乔好勤同志曾指出,在同时代的同类著作中,“影响较大,成就卓著者当推姚名达《目录学》(1933)和《中国目录学史》(1936)等”姚名达于1928年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研究目录学。他不但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目录学理论、中国目录学史和目录学史上杰出的目录学家及重要书目著作,而且十分注重现代目录学的研究。“他研究了分类法、编目法、标题法、检字法,倡导卡片目录的应用和标题目录的试验等等。对于西方目录学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从时空转向的角度,揭示古典目录学的近代境遇,并为分析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提供基于书目的解释与说明。[方法/过程] 以图书、学术和目录的相互建构为视角,在中西目录学此消彼长的语境中系统梳理古典目录学的近代化历程。[结果/结论] 时间上“范围古今”与空间上“兼及天下”的古典目录学,最终仅著录“中国”“古代”的典籍;而西方目录学则成长为独步中西、超越时空的普世性体系,从而也为区域性和时间化的西方文明异化为世界性的普遍真理提供了书目体制上的学理铺垫。相应地,颠覆以西方为中心的目录学一元论话语,也是世界文明走向中西互补之健康生态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年一度的金秋时节,在武汉大学最大的一间教室里,一位神采奕奕的学者正在向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心田里栽种着学术的根苗。闻名遐迩的“珞珈泰斗学术系列讲座”之一正在这里进行。“珞珈泰斗系列学术讲座”是武汉大学学术精英大荟萃,今天主讲的是一位目录学家,黑板上赫然书着题目:“迎接信息时代的科学——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目录学是读书入门之学,跃跃欲试的青年学子谁不想得学术之门而跨进殿堂。只见教室里坐无虚席,济济一堂的学生或坐或立聚精会神地聆听这位学者的演讲。  相似文献   

14.
历来的史学家总要和档案打交道,原因很简单———第一手资料也。编撰过《通志》的宋人郑樵说:“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但是,典宪这东西,都是些仪礼、律令、规章等等,经过多人打磨加工,又罩着神圣的光环,彻底地教条化了,后来的人,纵使是天才,也极难观察清楚当时社会的面貌,真是“赖是丹青不能画”。明代史家王鏊批评当时的修史是:“取诸司前后奏牍(按:档案)……分派诸人,以年月编次,杂合成之,副总裁削之,内阁大臣总润色……后世将何所取信乎?”这批评是对的。所以,负责任的史家都十分重视档案…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不少目录学家都爱把图书馆目录比作钥匙。姚名达说:目录是开放人类知识结晶的金钥匙,假设没有钥匙,吾人就不容易得其门而入”。杜定友说:“目录者,图书馆之钥匙也。为阅者与书籍之联络机关”。这个比喻对中专学生来说很恰当,图书馆目录就是利用图书馆的一条金钥匙。因为:  相似文献   

16.
钱存训是著名的书史、印刷史、图书馆学专家,然至今未见学者专门探讨其目录学思想。大学期间,他就曾在《图书馆与学术研究》一文中对目录学理论有所探讨,也编制了部分目录索引。赴美后,钱存训选修了艾西汉、谢拉等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开设的相关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对西方目录学的认识。其代表性目录学作品有《译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国书目解题汇编》《中国印刷史书目》等。其目录编制思想先后受到刘国钧、杜定友、袁同礼、艾西汉、休谟等中西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的影响,可谓融通中西。钱存训认为目录是开启学术之门的万能钥匙,目录学素养应为图书馆工作者之基本素养,强调目录编制工作者应有奉献精神等等。参考文献49。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小说理论相比,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西方经典叙事学从文本外部转向内部,致力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形式研究。鉴于这种片面关注叙事作品形式而忽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的倾向,80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了意识形态研究。但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轻视作品艺术规律和特征的做法也会使文学研究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人们开始再度重视叙事结构和形式的研究,并认为叙事作品的形式审美研究与历史语境的研究不应当互相排斥,而应当互相补充。这就是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促成了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中,有的学者关注一般结构形式,有的学者关注具体作品分析,但构成后经典叙事学主体的则是“理论十批评”,即借鉴、改造和新建叙事结构模式.将之用于叙事批评,而在这种批评中人们也有意识地将结构形式研究与意识形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英美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目录学发端于 15~ 16世纪 ,有着深厚的技术和实用传统。几百年来 ,英美目录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英美目录学之所长 ,为我所用 ,对于发展我国的目录学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2 6。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同时又被历代文人誉为治学门径,所以从古到今,深受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目录学家。然而,迄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反映这些目录学家成就的著作问世。中州古籍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国目录学家传略》一书,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书作者申畅同志,长期在目录学园地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筚路蓝缕,完成了这部长达十五万字的专著。这书比较完整系统地收录了古  相似文献   

20.
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曾一度“百花齐放”,阮孝绪的《七录》勘称为一朵争红斗艳的奇葩。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生于公元四九七年,卒于公元五三六年。《梁书、列传第四十五》说他从小就热爱典籍,“年十三,遍通《五经》”。他自己在《七录序》中也说;“孝绪少爱典籍,长而弗倦”,院孝绪在壮年时期,不求功名、杜绝交游,潜心于目录学之研究。他想通过治目录之学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因此,《七录》乃是院孝绪的刻意之作,也充分地反映了他本人的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