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公共伦理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年大学生在全球化及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挑战和冲击下,公共伦理精神淡化,因此,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公共伦理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在处理各项事务中的诚信原则,廉洁作风,开拓创新思想,宽容态度,敬业精神等等的培养尤显迫切。  相似文献   

2.
所谓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与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伦理底蕴和历史的积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有力的伦理精神支撑。与时俱进、被赋予崭新内容和意义的新时代伦理精神必将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引导和推进和谐社会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道德上的维系力量和动力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伦理精神包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精神,公正平等的制度伦理精神,效率公平并重的经济伦理精神,注重协调的伦理精神,以责任意识为基础的自律精神,诚信宽容的人际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需要与之契合的公民伦理精神和法治精神,但这两种公民精神不是二元分野的,而是一种由伦理精神支撑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状态,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凸显其伦理精神。以和谐社会的伦理意蕴审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可以发现其存在工具化、精英化、城市化等伦理缺失。复归教师教育政策的教师专业发展权利本位、建立健全教师的利益表达机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以及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成为和谐社会教师教育政策伦理建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状态,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凸显其伦理精神。以和谐社会的伦理意蕴审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可以发现其存在工具化、精英化、城市化等伦理缺失。复归教师教育政策的教师专业发展权利本位、建立健全教师的利益表达机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以及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成为和谐社会教师教育政策伦理建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组成要素有很多,但是其内在的本质规定在于对人的自由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在于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认可,在于人的幸福感的获得,其最终目标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人的伦理精神之上的社会组织才具有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才能使社会的一切组成要素在人的作用下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的“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8.
9.
理性"经济人"人性假设中蕴含着行政人员价值的"个体主义"取向、行政组织目标的"特殊利益"定位和行政行为"逃避责任"的逻辑,这使我国行政伦理建设陷入了困境.在行政伦理建设中我们应该以"经济人"假设为借鉴,正视政府"自利"本性,科学定位行政价值目标,建立"私利"与"公利"的共容机制,规范行政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构建中,作为生活于现实社会关系的行政人,无论从市场经济、人性基础都具有个体利益的需求。但是个体利益并非是无限度的,实现个人利益依赖于社会制度安排、行政人自身努力及其社会宽容程度。行政人最终应超越个人利益得失之计较。  相似文献   

11.
杨善洲精神彰显着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杨善洲精神诠释着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杨善洲精神体现着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践行杨善洲精神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和道德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悌的家庭责任伦理;修己安人、仁者爱人的人际责任伦理;重义济世、敬业乐群的职业责任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伦理;民胞物与、爱惜万物的环境责任伦理等责任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这实际上是修整人的心灵秩序,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精神,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精神支撑和责任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在西方社会学那里是以“社会秩序”、“社会团结”、“社会均衡” 和“社会整合”等概念出现的,这些根本本身就有“稳定”、“协调”和“和谐”的含意。纵观西方社会学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学派都从不同视角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社会和谐” 问题。借鉴西方社会学中的“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平衡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心理学视野下,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高度一致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和谐幼儿园的伦理精神与培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伦理精神是和谐幼儿园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是幼儿园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公平、人道、宽容是构建和谐幼儿园制度的首要美德.关怀、诚信、合和是协调幼儿园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石.尊重、养护、共生是实现和谐幼儿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精神.培育和谐幼儿园的伦理精神主要依靠形成幼儿园共享价值观、实现幼儿园伦理决策、善用妥协的智慧等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但不能不加分析地把这些现象的出现归罪于市场经济,更不能因此而否定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越性。相反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找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利益和谐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和谐社会的特征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和谐社会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任务。党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探索源远流长,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在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建设了一个政通人和、诚信友爱、生机勃勃的全新社会,并且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延安精神。今天,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与反垄断法的精神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反垄断法旨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均衡利益,缩小收入差距,为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和谐提供了制度支撑,虽然它还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善,但却是经济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