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结束后,大部分的作家都忙于进行“反思”,批判文革中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文坛大行其道。这一时期,汪曾祺带着诗性、温馨的短篇小说重返文坛,他的小说很少直面地涉及文革题材,他更多的是在高唱人性的赞歌,回归民族的传统。九十年代,当“伤痕文学”逐渐淡出文坛的时候,汪曾祺却开始批判文革,直面文革中人性的丑恶。有些研究者认为汪曾祺在九十年代写的“文革系列”使得“作品的美学意味褪减”,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革系列”短篇小说看似是对其八十年代诗意化小说风格的背离.其实却暑一种正面回归的蛮调体.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控诉“文革”罪恶,揭露“文革”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身心造成创痛的小说。在“文革”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我们从惯常的“伤痕文学”主题出发,透视“文革”中被政治主题所掩盖的人性主题。即“伤痕小说”体现出的“文革”中的人性主题,即病态畸形的人性和健康优美的人性。“文革”时期,由于“社会生活变得残酷无情,人性的水平日益下降”。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2000年前后,文坛涌现了一批叙写“反右”、“文革”题材的小说,这批小说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伤痕”、“反思”小说而言,有着重大的突破。它们不再以再现历史为终极目标,而开始从历史反思走向人性探究,具有明确的现代性追求。文章试图从历史、人性和小说观念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推荐者的话     
这是一篇带有传奇色彩的小小说。土匪的匪性与人性的展示既充满悬念又显得合情合理。在“认命”与否的瞬间 ,看似“女人”的爱唤醒了“头儿”的人性 ,但实际上强调的是人性中“善”的力量。整个小说结构紧凑 ,情节的推进扣人心弦。“头儿”表面的残忍与骨子里的“善良”、“女人”表面上的刚烈与内心中的温情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非常富有人情味推荐者的话@罗小琴  相似文献   

6.
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是以打造了几代人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而被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伤痕小说引领出场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更是给新时期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辟出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伤痕文学”的主流阵地,伤痕小说以其暴露“文革”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批判“四人帮”罪恶而闻名于世,其中对于人性压抑、扭曲的揭示,代表了文学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伤痕小说的兴起,也是民众迫切需要一个压抑已久的人性情感的宣泄途径,更是知识分子出于抚慰那个时代人性“伤痕”的需要。本文就将通过分析伤痕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对伤痕小说带来的人性回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样的“文革”叙事走出了80年代道德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局限,揭示了“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此同时,真诚而理性地还原底层社会的生存形态,传达民间的意义和声音,也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和建立精神归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说狐     
上古时代,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狐始进入学观照的视野,渐现人性的光辉,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狐已是作自觉地艺术处理的学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涌。《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就故事情节而言,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9.
在留学生或者新移民小说中,"性"是个比较公开也比较隐秘的话题。或因身份的尴尬、生存状况和命运跌宕各异,移民爱情婚姻是海外作家格外偏重的题材。从故国到他乡,东西文化间的冲撞胜过交融,新移民文学的爱情叙事,后现代的文本实验取代了传统表述;异国婚恋题材已是千奇百怪、旧貌换新颜。然而形形色色在欲望中挣扎的性爱窘困,并不全是为性而性、为爱而爱;作品在挖掘人性的复杂和性爱的残缺扭曲的同时,表达现代人对异域荒诞世界的冷峻审视和无形的精神穿透力。  相似文献   

10.
三浦绫子的小说《冰点》是她的处女作,这部小说是借着“祷告”、“毅力”和“梦想”所完成的。从此,三十多年来,她写了四十多部小说,都是抱着同一的宗旨——“阐扬基督的爱和救赎的真义”而写成的,三浦绫子的文学极为生活化且不着痕迹地阐述“爱”,也反映出人性的爱恨情愁,充满戏剧张力。三浦绫子小说《冰点》更是如此,由爱转恨,由沸点走向了冰点。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发展,象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总是通过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来进行的。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工业题材创作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然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兴旺景象。它不断突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令、禁区、禁律,而且也突破了“文革”之前就存在的某些禁地。我们社会主义新时期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到来,正日新月异地向着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突进,向着题材、体裁、手法的多样化突  相似文献   

12.
姚鄂梅的小说描写了生命残缺的种种镜像,如家残、身残、心残、情残、理想残缺等,这种对生命残缺的描写表现了姚鄂梅对人性、命运等的思考。在这种种残缺镜像中,我们读出了残缺中的圆满、苍凉中的温暖,这体现了姚鄂梅小说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另外姚鄂梅小说色彩语言也体现了一种残缺之美。  相似文献   

13.
乡村题材小说是京派小说的重要题材领域,京派作家构建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意在讴歌乡村世界伦理的和谐、情感的真挚和人性的健全,展示乡村世界的民俗美、风情美和人情美。而都市题材小说是作为乡村叙述总体的一个对照系和陪衬物而存在,旨在揭露“城市世界”人性的异化、道德的沦丧和生命力的萎缩。  相似文献   

14.
“恶魔主义”发端的谷崎作品在前期文学通过设定一个虚构的世界,塑造不同缺陷甚至是“恶”之性格的作品人物,奠定了追求“永恒的女性”基调。残缺的暗示、对残缺的想象能够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意识,残缺彰显“美”,艺术地塑造女性魅力体现一种不完美的“完美”。残缺与永恒的主题成为谷崎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边城》悲剧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他“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他用优美古朴的笔调,营造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风情与风俗的完美结合的意境。但是,我们在感受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诗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的存在—命运的不可把握,外来文化对古老的湘西世界的冲击,这些因素导致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局,使小说笼罩着淡淡的忧郁。  相似文献   

16.
山东老一代作家萧平的短篇小说中主要刻画了三种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来源于他的身历心感,显示了他的审美取向,这三大人物类型按照年龄分期依次为纯真稚拙的童年、躁动迷茫的少年、阴郁扭曲的青壮年,与此对应的是三种生活:田间生活、学徒生活、"文革"生活。萧平的短篇小说倾心于两种叙述方式:小说的诗化与小说的历史化。他总是怀着怜悯之心以一种归乡错位模式展现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先生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享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对小说创作的主旨,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认为这是一篇关于翠翠成长神话的“成长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小说,也有认为是一部“隐伏着悲痛”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路》和《传染病屋》分别是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和当代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作品,是典型的灾难小说或后启示录小说。它们题材相似,通过描写“逃离—路上—出路”三部曲,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的爱、善、恶等特点,既隐喻性地暗示了大灾难的根源,又给予人类以希望和出路,达到了警示和鼓舞的双重目的。以“路”叙事,不但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且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因而成为两部后启示录小说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用美丽哀婉的笔调塑造了一群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少女形象,在这一个个纯真美善的灵魂里体现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完美地演绎 着沈从文“人性”的主要内容亦即-美、善、爱。本文在分析独特的美学情趣的同时,也对其形成因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