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敬萍 《知识窗》2022,(11):18-20
财经素养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短期的财经知识和财务决策能力,还包括长期的财经态度和财务管理能力。良好的财经素养可以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财经素养内涵和新商科专业建设理念,探讨财经素养与新商科专业建设融合模式与实施路径,对专业内涵建设、指导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创造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对数字化商业模式和业态结构的冲击,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以快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新商科人才的需求。该文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数字化管理课程体系改革、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对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并设计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保障机制,促进新商科人才数字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新商科背景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人才综合素养和技术能力方面不断提升。在分析商科专业实践教学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剖析了商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念在实践教学管理上的运用,提出商科专业实践教学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10)
自21世纪以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也得以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高校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也愈发重视其职业的社会需求性,特别是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加快其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型步伐更是势在必行的。在对投资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过程中,也要以新商科人才培养为整体导向,并将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有机结合,以其专业就业特点为依据,以此对其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实施目标进行明确,以使投资学专业人才在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商科人才。为此,本文便对新商科背景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传统外贸增长放缓,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在外贸发展中势头正劲。然而,巨大的人才缺口制约行业发展。通过对跨境电商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跨境电商企业核心岗位技能进行分析,提出国际贸易等商科类专业实操技能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重心。  相似文献   

6.
万物互联的数智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培育新型财经人才,高校顺应数智经济发展趋势和开展“新财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新财经”理念,对标“新财经”教改要求,通过搭建教育产业链对数字财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等进行重构,为高校教学改革和“新财经”实验班课程建设提供解决路径和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双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已在我国高等院校全面铺开,商科专业是优先开展双语教学的领域之一。本文从我国高校商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效应出发,分析了高校商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周晶晶  宋超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2):114-117
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医疗、在线办公、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等各种新业态、新模式相继出现,对传统商科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新商科内涵进行梳理基础上,剖析"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和具体特征,厘清当前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从学科专业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平台搭建和国际化办学理念等维度,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将传统商科教育与现代新兴技术交叉融合是当前许多高校商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以面向商科专业开设的“MATLAB数字实验”课程为研究对象,梳理目前的课程教学情况,剖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商科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特点,从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案例库建设,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田南竹 《科教文汇》2013,(19):116-117
商科联盟的建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商科联盟,商务英语专业能够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产生组合效应。在专业建设中,商科联盟院校间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课程体系;高校充分依托联盟内的行业企业将大大加速产学研步伐,不仅如此,通过校际、高校与企业间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将有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商科联盟的建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商科联盟,商务英语专业能够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产生组合效应。在专业建设中,商科联盟院校间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课程体系;高校充分依托联盟内的行业企业将大大加速产学研步伐,不仅如此,通过校际、高校与企业间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将有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李楠 《科技创业月刊》2022,(12):112-115
通过对新经济背景下助推应用型院校商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对相应的着力点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院校商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将德育元素纳入到商科育人育才过程中,以打开商科专业的育人育才新格局,满足国家对于商科人才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时代高师院校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较大挑战。但高师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也为传统商科向新商科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庆师范大学呼应“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成就”的“五成”育人目标,凝练出“商学为体、技术为翼、人文为魂、双创为重、师者为范”的“五为”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融商学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双创教育、师范教育于一体的商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晨光  蒋贵凰 《科教文汇》2021,(11):128-129
大数据、商业智能背景下,管理决策越发依赖于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为积极响应新商科教育教学改革号召和应对新常态人才市场需求,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突破传统课程独立体系,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强化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曾经在很长时段内,学者几乎一致误认为我国广告学专业教育始于1983年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后来个别学者考证发现大夏大学的商科才是广告学专业教育的发祥地。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领域的商科与新闻学几乎在同一时点上独设广告学课程,但相对初等、中等教育商科独设广告学课程而言,要晚10来年。正是商科有了独设的广告学课程,孕育了高校广告学专业教育,并逐渐有了正式的官方建制。我国广告学专业教育在商科中得到开创之后,遭受战争磨难与体制限制,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受挫期。因此,1983年的厦门大学开办广告学专业,只是标志我国广告学专业教育进入恢复重建期。  相似文献   

16.
新商科是一种交叉融合学科,需要不同领域跨界融合。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经人才培养实践“一个定位、两个目标、三种融合和四种措施”的模式,即立足地方,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开展学科融合、产业融合和生态融合,实施价值引领、多元化师资队伍、融合式课程体系、多方参与的生态系统。总结梳理该模式在价值整合、学科整合、产教整合和生态整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王斌  刘煜  王友好 《科技风》2023,(4):163-165
新商科背景下提升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需要构建良好的培养体系作为支撑。通过在线调研平台搜集160~180名商科类学生的问卷作答资料,围绕商科类大数据分析能力构成要素、商科类学生大数据职业优势、商科类学生大数据学习障碍等问题开展调研。研究发现,当前商科类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存在实训环节偏弱、课程学习吃力等突出问题,对此从实习质量提升、复合型人才培育、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挥第二课堂优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从而更好的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信息化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对接,具体阐述了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高校的办学特色,从突出商科教育特色、加强馆藏资源应用意识、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制定馆藏建设策略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商科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突出重点学科特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商科专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挖掘专业特色,关系到专业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商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加强高校专业内涵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基于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调查数据,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商科专创教育融合的"12345"模式,即"一个"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双重"方向保证人才灵活就业,"三课"融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四维"一体建设专业实践体系,"五环"联动打造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