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参观北京记     
去北京是一年多前的事了,记忆似乎都随着今日的寒冬被禁锢住了。但这却更凸显我对那个温暖夏日的留恋。北京,一座浸透在历史长河里的古都,中华的文化符号。跃动的时代改变着你我,北京也披上了华彩,然而其作为京都的深邃文化积淀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每到中国一处,我都会对中国文化有新的认识。天子脚下的北京,中国文化似乎在更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地位与权利。中国文化在西安却有了那份彼此相通的融合。新疆则是将不同的历史和环境中的人们统一到了共有的人类文明中。  相似文献   

3.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     
我坐在从北京飞往荷兰的飞机上,还有3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目的地,可我的心里异常忐忑,连手心的汗也忘了擦。下了飞机,出了机场,就看见和我们结对的荷兰姑娘小伙子们。和我结对的是一个叫Jana的金发女孩,15岁,个子却比17岁的我高出了一个头还多。Jana的母亲是个爱笑的短发女人,对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年前张瀚来北京找我。他要去西藏途径北京,我是途径北京却不知道去什么地方。
  我们在麦当劳见面。
  续了两次杯,很默契地谁也没提到付媛媛。
  临走张瀚给了我一张请柬,新郎是他,女的我不认识。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气味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北京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但也许就是因为太熟悉,所以我从来没有特别留意过北京独有的气味。有一次我在网上和一位外国朋友聊天。他说,我从来没有去过北京,但我知道那是个很独特的城市,你能为我形容一下这座古城的气味吗?他的问题让我很尴尬,作为一个小“老北京”,我却形容不出北京的气味。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把最美丽的年华都献给了北京,最后却还是一拍屁股走掉了。"只是在拍屁股走掉之前,心中百般离愁别绪,如何消遣?已经毕业离开北京四年的许诺安翻看当年离校前后关于北京日记和文字,这座城与青春之羁绊,一拍并未两散……2010年6月13日我是真的舍不得北京,这个城。就好像那天我独自走在雍和宫,走在地坛公园,心里想着这是第一次或者也就是最后一次了。不久前和Miya逛未名湖,我说我舍不得北京,舍不得那些沉甸甸静悄悄的地方。她说,我还以为你是舍不得北京的人呢。呵,三年前,一定是这样的。大学过去了三年,原来的同学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却也  相似文献   

8.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脑海里就会泛起美好的北京梦。我在解放的曙光初露时出生在豫东一个农民家庭。入学后才耳闻到北京这一让人神往的圣 地,从那时起,去北京的美梦就藏进我的心底。那时农民的孩子想去北京谈何容易,还是老 师告诉我的,想去北京得好好学习,这句话也就成了我刻苦学习的动力。可惜在我上小学 时 却赶上了大跃进,我们全村人都搬了家,我也随之去了新的学校读书,文化考试也被劳 动评 分所取代。我上学的思想动摇了,最终还是辍了学。但我的北京梦并没有泯灭。时隔两年,学校形势有了转机,经不住和我同样辍学伙伴的劝说,…  相似文献   

9.
北京胡同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却全然没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  相似文献   

10.
小题·大做     
汤一介是谁 2014年9月9日,国学泰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汤一介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可谓著作等身。下面是汤一介的部分语录:"我想,一个人活着,就像一个发光体。是发光很小让它很长时间都存在,还是希望发光很大却瞬息消失?我愿意做发光很大可是瞬息消失的人,因为发光大可以照亮别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我家楼下有对烤羊肉串的安徽夫妇,两人的孩子在附近的一所民工小学读书。他们来北京的历史快十年了,和我差不多。但作为同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十年的北京生活让我有了首都市民的感觉,而他们却一直没有。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我有北京户口,而他们没有。但随着我们的交往,我发现是社交圈决定了我们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别。这对夫妇除了打工挣钱、养育孩子外,业余时间的人际交往对象几乎全是他们的。安徽无为老乡,他们在一起做地方菜、说安徽话、听黄梅戏,而且这些在老家居住相隔不到几公里的老乡,大多有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对他们而言,无非是把安徽无…  相似文献   

12.
北平臆想     
这称呼从北平到北京的转换都已经是很早的事了。北京北京地都喊了五十多年了.可在读完张恨水的散文《五月的北平》之后,我却觉得  相似文献   

13.
远行     
在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正在一列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上,我的远行就这样开始了。至于去北京干吗,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当时听说好像搞文化的人都要去北京。现在我告诉大家,其实不是这样的,搞文化在哪里都可以,只要你有一颗想做事情的心。那晚在火车上,我几乎没怎么睡觉。以往,不管我在外面玩得多晚也会回家;而到了北京,我的家就真真切切地离我1200多公里远了。那个时候也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所有能用于写作的学生经历已经用完  相似文献   

14.
六年级的寒假里,我又一次来到北京。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国际都会,传统与现代并存。不过,我这次来北京的主要目的,不是来旅游,也不是来品尝北京的地道美食,而是到我爸爸工作的地方——北京大学,体验北大人的生活,感受北大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和老外聊天     
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随着火车的轰鸣,我来到了首都——北京。记得上次来北京时,心情是轻松的,这次,我却有一份特殊的课外作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老外交谈。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个院子并没有北京四合院那么大,但却陪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让我感动的是那一份宁静、古朴和邻里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在不断加剧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音乐逐渐成为"亚文化",有一部分传统音乐逐渐消亡,而另一部分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得到了保存与发展。蒙古音乐在北京的存活情况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文化日趋呈现饱和状态,蒙古音乐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发展。在北京,蒙古音乐有大量的活动,有稳定的受众群,占有一定的市场,而蒙古音乐表演团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本文将从北京的蒙古音乐概况、北京的蒙古音乐活动、北京的蒙古音乐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探析蒙古音乐在北京的现状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族群认同,以及它所体现的社会政治变迁中的传统音乐发展的新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梦胡同     
学过《胡同文化》,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北京人,汪曾祺说:“北京人易于满足……”是啊!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易于满足的小女孩。或许只是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可以让我得到极大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正收藏在很大程度上跟文化有关,收藏最终让人获得的快乐是文化的快乐。金钱固然能给你快乐,这点我们不回避,你便宜买来的东西突然特值钱,你肯定会在家里翻跟斗。我第一次知道我收的东西值钱的时候,我也特高兴,当然出去的时候我也表现得很矜持。说到收藏带来文化的快乐,我不得不举下面两个极端的例子。我见过最穷的卖文物的人是在北京捡废品的一个老头。20世纪80年代,我那时候30来岁。北京的城南过去是比较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王朔笔下的顽主是革命文化土壤上生出的没落纨绔。他们深受昔日革命文化影响却未能跻身主流,游弋于现实市场文化却身处边缘,他们身上集结着多种复杂矛盾。他们以失落者的怨恨抨击过去的革命文化和现实的市场文化,却又紧紧抓住二者不放,表现出强烈的主流文化意识;他们对于传统道德文化,颠覆中有盲从,反叛中有认同,与之有着复杂的情感联系;他们用北京人的“自嘲嘲人”思维与革命文化的“卑鄙高贵”辩证思想抨击知识分子文化,却又对其典丽性及贵族气暗存心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