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丽金 《师道》2023,(7):15-16
<正>一、“佛系教师”专业成长概述“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的日本杂志中,提法为“佛系男子”。所谓“佛系”指的是一种看淡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2017年,佛系文化在中国网络上走红,随即派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教师”等一系列词语。关于“佛系教师”,罗刚淮认为“他们往往以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形象面世,但这些人实际上没有那么超脱,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集体和工作都漠不关心,只追求自身的闲适自在。”杨习超指出“这类人崇尚与世无争、云淡风轻、平静超脱的生活态度,与我们传统所提倡的奋进、拼搏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本质上反映出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逐渐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甚至透露出他们自我、漠然、狭隘的消极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佛系教师”是指采取无所谓、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等“佛系”态度对待教育工作,缺乏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类教师。  相似文献   

2.
“佛系”是时下一个高频词,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佛系”现象。从符号互动理论来看,“佛系”现象是“佛系青年”表征身份的一种符号,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感;从“镜中我”理论和标签理论来看,当某些人被贴上“佛系”标签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佛系青年”更多地是对自身内在的关注,而非对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投射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某些精神侧面。另外,“佛系”非佛教,“佛系”与佛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3.
安琪 《初中生》2018,(16):34-35
什么是“佛系” 几年前,日本某杂志介绍了一类男生的特点,并把他们称为“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放在第一位;所有事情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完成. 现今火爆的“佛系”,会稍有不同,它是一种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相似文献   

4.
张清华 《师道》2023,(7):13-14
<正>一、概述(一)“佛系教师”相关概念界定2014年,日本网络流行语“佛系男子”的出现掀起了“佛系+”亚文化浪潮,传递出一种顺其自然、无欲无求的价值追求。伴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佛系”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逐渐成为人们应对现代社会压力的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表征,在教师群体中的渗透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也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几乎没有生存压力,对于生活学习压力选择“无视”和“逃避”,对大学学习生涯不规划,他们“无为、无爱、无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他们的人生哲理,他们被称为“佛系”青年。文章对民族地区高校该群体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从该群体入手的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6.
如今,“躺平”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态度:他们迷失于得过且过的生活中,任凭自己被埋没于时代竞相追逐的洪流之中。“躺平”现象近年来悄然兴起,而后愈演愈烈,与之伴随而生的是“佛系”等新奇的生活姿态。究其原因,拼搏的艰辛、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预判都令他们甘愿故步自封于狭窄天地间,搁置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7.
<正>当下,从“佛系”“内卷”到“躺平”,各种网络流行词支配着教育生活,四处弥漫着焦虑不安……究竟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东方哲学的人生智慧及教育智慧,以其特有的关注心灵、呵护心灵、养育心灵并疗治心灵的方式,常能给予我各种警醒与启迪。翻开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我便在书中寻到了“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8.
<正>何为"佛系"?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其中介绍了"佛系男子",后来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饮食"等一系列的词语。"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状态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正>给大家讲个恐怖故事:一夜之间,那些好吃懒做的女孩都开始自称佛系中年少女了,是不是有种八戒修成正果的感觉?"最近我国"佛门"突然多出了几千万个群情激昂的新弟子,他们高喊:"我们老了!我们要养生!"奔三路上的中国"九○后"正急着归化到中老年群体中,起码在朋友圈里他们脱发、腰椎间盘突出还挺油腻。一时间连佛教基本理念都搞不清的营销号言必称"佛系",社交平台上佛系买家、佛系追星、佛系养生、佛系恋爱瞬间火爆异常,  相似文献   

10.
争夺在网上     
如今,当“今天你上网了没有”,成了青少年朋友见面的开场白。我们发现,生活在现代的青少年是与网络一起成长的一代。他们区别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成为新的“网络世代”,有人把他们称作“N 代”(N 为 net的第一个字母)。N 代的青少年他们直接,他们敏感,他们张扬自我,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生活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这种新情况下,我们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哪些新的课题?又应该如何作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如何进行创新和改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以期寻找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胡睿 《师道》2023,(7):17-18
<正>近几年“佛系教师”作为社会转型下信息时代亚文化折射的延伸,已然成为社会隐痛。事实上“佛系”教师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主观意愿,部分教师“佛系”心态是在自我防御下,在困顿迷失中寻求生命意义新突破的过程,是中国历史语境和社会转型下各种现实问题与教师心理特点相互作用的产物。尽管有研究者认为“佛系”心态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无论从教师专业的发展还是从社会教育的进步来看,长期保持“佛系”心态必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这一代深受网络的“荼毒”,网游盛行,差不多就好像是为我们而存在。“垃圾”是我们兄弟几个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们也都是“90后”。他们喜欢但不痴迷网络,上网只是“充实自己的生活”,但你若问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总是张着迷茫的双眼说:“不知道。”然后抱着AK冲得更加卖力,直到“警察玩完了”!  相似文献   

13.
“佛系”现象曾在社会和网络空间引起巨大反响,进入校园后作为一种文化“标签”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取向,时至今日仍驱之不散。它使大学生群体出现奋斗精神弱化的趋向,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勤俭学风、创新意识和奉献动力的缺乏。以培养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为旨归,解读“佛系”现象生成的内在机理,为消除和克服大学生“佛系”心态提供可行方案,进而使之形成信仰坚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4.
正听说第一批90后头发掉光去出家了……于是各种款式的"佛系"新鲜出炉。比如佛系上班,上也行,不上也行;佛系恋爱,恋爱也行,不恋爱也行。他们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知道你是哪种级别的佛系者……不妨一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网络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迷恋于网络游戏的小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因沉溺网络游戏而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因“上瘾”而不能自拔,网络游戏一时间成了“洪水猛兽”,伤害着无数的孩子。最近,我们做了一项相关调查发现,对网络依赖程度较强乃至“上瘾”者中95%是学习成绩中下的孩子。同时我们也做了访谈,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最具有发言权,我之所以迷恋网络游戏,就是因为在学校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找不到成就感,学习不好,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一点儿人生价值。”这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心声,由此看出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迷恋网络有一定相关。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在学校找到自尊与自信,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摆脱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16.
孙娜 《高校后勤研究》2023,(5):56-58+61
奋斗精神是青年的青春底色。但现时青年出现了“内卷”下亚健康的奋斗状态、“佛系”的弱奋斗意志、“躺平”的不奋斗行为等问题。破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面临的困境,需要培植出敢于有梦,追求“高级卷”的精神力量;锻造出勇于追梦,摆脱“佛系”的意志品质;研炼勤于圆梦、治愈“躺平”癌症的特效良方。  相似文献   

17.
网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科学技术也是“双刃剑”,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尤其是手机智能化,更让他们上网成了生活常态,低头族、拇指族成低龄化倾向。少年儿童上网成瘾成了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我校课题《规范指导少年儿童健康上网的策略研究》为例来探讨少年儿童上网成瘾原因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下流行于青年中的"佛系"文化,表面上看是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被动心态的折射,"佛袍"下掩饰的是精神内虚。鲁迅的生命哲学以"立人"为核心,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一种进取的、发展的、创造的哲学。借助于这一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榨出当代青年"佛袍"下面藏着的"小",而且能够开掘出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大",启发广大"佛系"青年脱下阴冷的"佛袍",从狭小的生命格局中挣脱出来,在广大的社会与时代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佛系'文化发韧于'90后'青年,常被他们用以描述自己与世无争,面对名誉、物质,甚至情感都可有可无的'恬静'文化态度,犹如看破红尘的僧侣一般,故称为'佛系'。虽然与奋发有为的新时代格格不入,但'佛系'文化依然在网络世界'红红火火'。事实上,这看似风趣儒雅的字眼背后,折射出的却是隐匿于青年之中的深层精神危机,亟须抽丝剥茧...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少年作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将在他们的生活中占重要位置。将来网络是造福于人还是祸害于人,取决于他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起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网络作用不是单一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