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它的规模、作用和影响来说,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自成本人,也是我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明末农民起义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李自成起义从胜利的顶峰迅速滑向失败深谷的历史,“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郭沫若同志在其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对于酿成这幕巨大历史悲剧的原因,还作了中肯精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一、二卷先后出版,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顶住了“四人帮”的压力,拒绝他们强加于人的反马列主义的“创作原则”,坚定不移地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精心塑造了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光辉形象。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革命军,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1644年的鼠疫     
1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崇祯、李白成、顺治三个皇帝,其中李自成坐的时间最短。以往认为农民军入城后迅速腐化,导致失败。历史真是这样简单吗?农民军的攻坚能力极差,北京城墙高大而坚固,有十几万军队把守,为何李自成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北京?41天后,农民军不仅在山海关大败而归,也不能固守北京城,南撤后连战连败。  相似文献   

4.
当20世纪即将徐徐降下帷幕的时候,一批个人交口称赞的力作面世了,在纯文学相对寂寞的氛围中,给我国当今文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机遇与大时代的文化背景下“破土而出”的。小说的美学价值在于将悲剧人物、悲剧事件,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扣、一滴水珠予以展现,艺术地折射了历史的生活,给现实生活的人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小说因其“在美学上很深,在精神上很大而成为《李自成》之后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又一扛鼎之作,是《李自成》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不…  相似文献   

5.
关耳  木子 《教育艺术》2001,(7):12-13
郭沫若同志1944年所著《甲申三百年祭》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 ,距今已57个春秋了。今天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重读这篇祭文 ,更倍感亲切 ,颇受裨益。357年前 ,在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由李自成领导的惊天动地的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 ,影响之深 ,都是当时世界上所罕见的。它那“如有摧枯拉朽的急风暴雨的力量”很快使那明王朝最专制、最黑暗的统治崩溃了!然而不幸的是 ,这场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中国农民革命却半途夭折!究其悲剧原因 ,除了“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6.
公元一六四四年,在我国历史上也可算是风云多变、惊心动魄的一年。正月,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李自成改称“大顺王”,建元“永昌”。它的建立,预示着明王朝末日的到来。二月,农民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北京。三月十九日凌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走投无路,终于在煤山自缢而死。中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统治中国人民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朱明王朝从此覆亡了。中国历史又处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次起义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创举,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推到最高峰。起义军所提出的“均田”、“免赋”、及“平买平卖”等口号,就是这次起义的特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这些口号,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高度集中;劳役赋税之繁重;尤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发展。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均田”问题,很多同志认为“均田”是用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有力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8.
地处川、陕、鄂交界的。郧阳",是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忘农民起义军的基地.在这场战争中,郧阳人民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为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推翻来明王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刘宗敏是李自成部下的骁将,身为一品权将军,在军事上不仅有谋略,而且又很勇敢,所以李自成“倚为心腹”,在北京时,曾任大顺政权中的“中吉营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凡文武官俱受权将军节制”。其地位仅次于李自成,是大顺政权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农民军领袖。  相似文献   

10.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1953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中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统一了河南,占领了荆襄”。(第352页)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前的甲申年——1944年,郭老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再上溯三百年前的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打入北京.这两件事都是值得纪念的.李自成打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完成了农民战争的历史使命——改朝换代.也就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李自成的事业是成功的,他个人及其大顺朝的悲剧,就微不足道了.何况,作为一个农民革命领袖与抗清英雄的结局,较之一位老死床褥的开国君主,历史光圈自然要辉煌得多.清兵入关,历史也并未堕入黑暗.且不说标志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的康乾盛世,以及在学术上做出贡献的乾嘉学派,单是形成了巩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历代所不及的.历史前进的步伐并未中断.至于清后期的落后挨打,原因很复杂,不能归罪于清兵入关.所以.明末农民战争的结果是胜利,是成功.至于改朝换代以后,是建立大顺朝或大清朝,由姓李的当皇帝或者换做爱新觉罗氏,那已不是实质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提起后来成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人们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其实,在发动起义前,李自成是个下岗驿卒。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  相似文献   

13.
明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统治阶级大量掠夺农民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还负担着苛重的赋税,万历以后,又加派“三饷’,封建剥削日益加重,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因而激起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幅绘画描绘  相似文献   

14.
功败垂成的明末农民起义,至今正好35O周年。这是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有许多地方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短短的40天?本文认为,胜利时骄傲、“流寇主义”、战略策略错误等等都是重要原因,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李自成领导集团的素质较低以及大顺政权极端缺乏人才。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并与朱元璋进行了纵向比较,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人才匮乏给李自成带来的严重的后果。文章最后指出,大顺政权之所以人才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乃在于李自成领导集团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执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究竟是怎么死的?一直是文学爱好者十分关注的历史之谜。传统看法认为李自成兵败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村民打死。而《永昌演义》却详细记述了李自成兵败后削发出家,于顺治二年春由鄂入湘,在夹  相似文献   

16.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历史论文,本文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密切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了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值得人们记取的教训,提出了起义的成败与有无正确领导的密切关系问题.阅读本课的重点应该是:了解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并从这个历史悲剧中吸取历史的教训。同时,还要了解历史论文的一般特点.为此,阅读时应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节选自《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的最后部分。为了便于分析,更好地领会全文,有必要对本文以前的主要内容,作一简略介绍。小说是从明崇祯十一年十月写起的。当时,农民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先闯王高迎祥已于崇祯九年七月被俘牺牲。曾经盛极一时的明末十三家起义军的领袖,有的死了,有的投降了,有的伪降了,只有李自成高擎着高迎祥的战旗,仍在努力奋战。他勇敢地顶住了逆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领全军将士与几十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展开了一场惊神泣鬼的大血战。这便是小说中大力铺写的潼关南原大战。这一仗,使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仅剩下十八骑突围出来,潜伏于商洛山中。可是,李自成不动摇,不气馁,以百折不挠的精  相似文献   

18.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攻偃师,知县徐日泰骂贼死。时十三年十二月也”。  相似文献   

19.
~~农民英雄李自成@吕鸿群 @张新华~~  相似文献   

20.
《虎吼雷鸣马萧萧》(高中语文第三册),选自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中的最后一节.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天,李自成领导农民军取得了商洛山保卫战的胜利之后,乘虚从陕西武关突围,把队伍带到湖北兴山一带,准备与张献忠部会师,共御官军。不料张献忠在其义子张可旺和军师徐以显的煽动下,决定趁此机会将李自成部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