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许渊冲先生在李清照英译本中善于兼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李清照《声声慢》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并以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原词中不同汉语叠词的英译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关联性方面的得与失,以期实现宋词中汉语叠词英译与读者的最佳关联,并能对今后的叠词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负载词的存在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差异性的集中体现之一,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待和解决的难点。对于译者而言,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十分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效果。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保证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让译文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源语文化。  相似文献   

4.
薛文慧 《海外英语》2014,(7):141-142
英汉对比研究时下的热点话题之一为英汉语篇的"衔接"。按照胡壮麟先生在语篇中的"衔接"分类,同构也被列为其中的一种,但此种衔接手段在中英文互译中不一定对应。该篇论文以李清照的词《诉衷情》及其英译本(茅于美)为语料,研究古诗词中的同构关系的英汉对比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及其英译文为语料,从指称衔接、结构衔接和词汇衔接三个层面,分析汉英语篇翻译中衔接手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总结语料中实现语篇衔接的保留、变换和增添三种基本翻译策略,以期为语篇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被多次外译。译者对其形式与意义进行了灵活的转换,造就了大量精彩的译文。然而,多数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字对字翻译的训练模式,僵化了学生的翻译意识。本文运用吉迪恩·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许渊冲对李煜词中颜色词的翻译策略,总结中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杨天翼 《海外英语》2022,(11):50-52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当今“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简史》英文版的出版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语言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表达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是动态语言,善用动词;英语是静态语言,善用名词和形容词等。该文以《中国共产党简史》的中文版和英译版为研究对象,从汉英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增补主语、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等各种英译策略在译文中的选择与使用,为后续政治文本的翻译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的英译——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数词在中国古诗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考虑到诗词的文体特征、英汉文化差异以及数词的功能,古诗词中数词的翻译难度加大。中国古诗词中的数词可分为真实具体数词、模糊数词以及特殊数词。数词在诗歌中具有创造意境、展示意象、凸显情感、巧用修辞、增强韵律、叙述事件、抽象化具体和创造艺术效果等功能。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对古诗词中的数词可通过直译法、改译法和省略法进行有效翻译。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涉江》不同英译的比较研究。阐发《汉诗英译论要》有关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论以及译作评价的理论、理念和观点,并说明汉诗英译理论的检验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3.
陈丽丽 《考试周刊》2011,(28):40-41
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汉译英多常见。模糊语的翻译要求译者遵循功能对等原则,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运用目标语对原文的模糊语给予恰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音韵学理论,从语言音韵角度,聚焦考查柳永《雨霖铃》及其与许渊冲英译本音韵的共性及个性。研究发现:第一,音节结构上《雨霖铃》及英译本韵腹和韵核使用中英相近的发音字母以保持最大程度的音韵相似性,运用响音性原理感性认知诗歌情感表达;第二,《雨霖铃》的韵脚及其许渊冲英译本的韵尾在音韵上符合各自的音韵规则,具有错落有致的音乐美。第三,柳永《雨霖铃》及其许渊冲英译本音韵节奏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6.
王凤霞 《成都师专学报》2008,27(1):101-103,112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樊艳萍 《培训与研究》2006,23(1):125-128
本文对许渊冲先生英译的《秋思》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探讨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和洞悉,对我们成功地对汉诗进行英译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翻译工作者应自觉地从译入语读者的视角来思考文化内涵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汉译英多常见。模糊语的翻译要求译者遵循功能对等原则,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运用目标语对原文的模糊语给予恰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直到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才由修辞手法转为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中国古诗中的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托物寄情,借物言志。由于生活习惯、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译古诗意象的过程中,隐喻的转换也成为必要。本文以许渊冲、卓振英等名家英译古诗词为例,讨论了在英译古诗意象时,隐喻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本文拟通过对《春怨》原诗及三个英译本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试图阐释衔接意识在原文及译文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