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泽玺 《文教资料》2009,(14):15-16
以善于关注男性世界、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的作家海明成.在他的作品中也刻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本文选择从文本入手,试图通过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女性人物凯瑟琳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作用与影响,来表明这些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味的从属与附庸.她们对男性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两个家族塑造了凯瑟琳、凯蒂与伊莎贝拉三个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三个人物均通过自己的方式,追求爱情、自由与独立的自我,反叛父权制婚姻和社会压迫,展现出十分强烈的现代女性思想,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真实地位。这部小说融入了作者的独特思想情感与人生感悟。文章基于现代女性思想解读其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刘海霞 《文教资料》2013,(3):23-23,34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与《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贝瑞特两个新旧女性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凯瑟琳.安.波特是一位比较成功的女性小说家,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受人推崇。论文从女性视角的特色、女主角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小说中人物评价和人物冲突的描写这三个方面,讨论她在《偷窃》刻画女主角的视角以此对其性格的剖析。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们面对理想和现实矛盾时的心灵困惑。  相似文献   

5.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一类人物。因此,《野蔷薇》可以说是《蚀》三部曲的续篇,是茅盾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呼啸山庄》的精神本质。自由在小说中表现为两个典型的意象:荒原和死亡。荒原作为人物自由精神的象征,成为小说中的风景。以死亡的极端形式塑造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两个极端个性化的人物。他们的极端行为和小说风景相辅相成。在原始的生命激情中,共同构成了一幅本真人性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7.
《斯通纳》是约翰·威廉斯的学院派小说代表作,该小说围绕主人公斯通纳展现了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两种女性形象。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斯通纳》中的伊迪丝与凯瑟琳两位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通过形象对比,揭露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权思想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笔者认为女性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女性只有获得平等的话语权才有机会在社会中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8.
《火山恋人》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它以18世纪后半叶的那不勒斯为背景,描写了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大使夫人和英国海军上将的感情纠葛。苏珊·桑塔格在小说中塑造了凯瑟琳和埃玛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大使的妻子,但是有着天壤之别。本文对凯瑟琳和埃玛分别作了评述,并进行了比较,并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1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月牙儿》都是在叙写女性的故事,以女性为主体,描写她们生活中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行为。《莎菲女士的日记》偏重写爱情心理,而《月牙儿》重于写生活及人生经历.两者有异有同。当然,首先两者的写《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主体就有不同,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性,男性对女性的叙写多半是想象,而女性相对更了解女性,所以两者的偏重与情感倾向都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两者可能有共鸣之处,但在叙写方式、内容,以及人物的情感倾向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中期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她的小说《呼啸山庄》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女主人翁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为现代女性的生活选择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自恋的理论,对《呼啸山庄》中两位重要人物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以期对小说有更进一步的挖掘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分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从新世界来到旧大陆的女性在面临欧美文化冲突时的文化取向。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入手,探析了坚持美国文化、欧洲文化寻根、反思欧洲文化,这三类不同欧美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张俐 《英语广场》2016,(12):8-9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探讨了20世纪初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战争题材小说《永别了,武器》:一是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小说《永别了,武器》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特殊时代意义;二是深度剖析凯瑟琳这一完美女性形象的不完美性;最后探讨了小说中大量运用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短篇小说领域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她往往通过精心选择有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文章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在细节描写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细节描写艺术的成功是她小说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的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本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本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在两个文本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女性自身的觉醒之路还很长,女性写作之路还很远。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人物塑造、主题、语言和情节等方面综合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讽刺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贝内特太太、克林斯先生、凯瑟琳夫人、威克姆和宾利小姐等。通过人物形象的讽刺,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物质化的爱情与婚姻,宣扬了进步的爱情与婚姻道德观。本文通过凯瑟琳夫人的形象刻画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20.
叙述模式上不断出现的重复和融合删除了异,把小说推向了同。根据美国文学评论家玛里琳.法威尔的"同性恋叙述空间理论",作者在《呼啸山庄》中选择使用的去异求同的叙述模式无意识地暴露了同性恋(凯瑟琳和希思克厉夫)和异性恋(凯瑟琳和林顿)之间的冲突。本文论述了两个方面叙述模式上的重复和类似,即家庭关系安排和人物的重复和类似。《呼啸山庄》中的近亲婚姻使得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被编排到一个家庭关系中,其中不断出现重复与类似。而第二代人物又是第一代人物的自我重复。这样的叙述模式正符合法威尔对同性恋文本中叙事策略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