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生态系统是由科技生态种群和科技生态环境构成。科技生态种群包括科技知识生产、科技产品生产、科技产品用户、科技体系辅助等种群。他们在科技生态系统内承担不同功能,处于不同生态位。科技生态环境通过基本物质和介质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通过规范科技生态种群内部的竞争行为和科技种群之间的交换/交易行为使其达到有序。贯穿于科技生态系统的主线是“利益”驱动的人类“偏好性”行为,其有效地调节着科技生态系统的运行。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视角,区域科技创业环境是一个由诸多创业要素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稳定性和自组织性等生态学特征.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由创业生态群落和创业支撑环境要素两部分构成,在功能上形成了动力机制、遗传机制、演进机制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样性是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对系统自身的功能完善、干扰缓冲、环境适应以及发展演变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多方面举证阐述产业生态系统与系统多样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并深入分析其内涵。同时,从系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进行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以期为产业生态系统成熟、稳定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方涛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8):128-131
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科技创业人才与创业生态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具有主动协同、多重交互和规模效应递增等特征。系统的运行特点对科技创业人才的流动与集聚具有决定性影响;科技创业人才处于系统的核心,其创业层次反过来对系统运行质量产生影响。我国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整体创业层次不高、系统协调性不好、环境束缚较大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为推动中国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2006年5月10日~1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了“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和傅伯杰、刘纪远、欧阳志云、谢高地、赵学勇、曹敏、张仁华、岳天祥、邵全琴等十余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学术报告。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于秀波、姜鲁光、侯西勇、潘明麒、王斌、王进欣等同志根据专家讲稿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现将经孙鸿烈、李文华等专家亲自修订过的文稿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亟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文章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与科技扶贫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石漠化治理及其成效,总结了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的"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科技扶贫体系,剖析了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建议:统筹区域整体性治理,推进植被景观恢复,发展可持续生态衍生产业,提升生态治理与社区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政策,以实现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融合;提升区域"造血"功能,服务于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生态系统和持续农业间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在生态系统概念的拓展与持续发展部分,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生态学角度提出来的,认为对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条件:在农业生态系统与深入研究,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条件:在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持续发展部分,论述了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研究重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国的持续农业建设部分,论述了为了确立我国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及配套的技术体系,目前应积极开展对我国持续农业总体系发展战略和各亚系统的研究工作,以及积极进行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新概念。在此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国内知识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归纳了国内知识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从研究维度、研究层次归纳了知识生态系统研究的特点,提出了国内知识生态系统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演化及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企业仿生学理论视角,在界定和分析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演化过程和运作机制,以期为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恢复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恢复生态学是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文章论述了恢复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 ,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孵化周期对宏观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就业创造的影响机理,提出一种评估宏观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就业效能的度量指标。基于该度量指标,使用我国宏观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的就业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宏观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所创造的就业形势。同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一种评估宏观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就业效能的灰色预测模型,并使用我国宏观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的就业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4.
科技生态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生态学即研究各科技要素之间及其周围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从这条思路出发,如果科技主体活力不足、受体需求不旺、媒体素质不高和助体功能不全等环节内部或运行不协调,便会使科技事业发展受阻,作者从调动主体活力、激发受体需求。提升媒体素质、完善助体功能等四个方面讨论了生态的和谐优化  相似文献   

15.
武鑫  冯华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8):94-100
从完整的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探究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分析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提出以“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内部生态系统-外部生态系统”为内核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系统,结合创新创业载体作用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整合创新创业资源能力提升三方面要求,围绕链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当前科技监管主体较为单一,缺乏顶层设计,体系结构松散等情况,从协同理念出发,从多元主体的视角,构建科技资金监管主体联盟,进而提升监管的有效性。结合系统论和协同理论,通过从局部到整体的路径探讨该联盟的构建,并从政策、技术、法律、监督等4个方面对联盟的运行和完善进行保障。构建包括元素级、组织机构级、操作级、监管运行级、目标级的科技资金监管主体联盟,在目标的引导下,各个不同的级层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整个联盟的运行。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恢复的科技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地。在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规定的8大重点生态治理区域中,有3个处于农牧交错带及其毗邻地区;科技部西部开发规划4大生态治理区域,农牧交错带也位居其一。2000年6月,科技部将《西部开发科技规划的研究编制》专项列入“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恢复科技发展规划》被确定为该专项的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全部成果由总体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组图和附表组成,约23.5万字。本文是该项目总体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作者为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8.
在专利信息生态和创新生态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专利的技术/知识,对专利生态学进行拓展性研究,构筑了专利个体层面和种群/群落层面的专利生态系统概念模型,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最后借由模型的应用设计论证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孙聪  魏江 《科学学研究》2019,37(7):1316-1325
企业内部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组织演化出现的新形态,通过对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运作进行扎根分析,发现海尔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呈现出内外生态跨层嵌套的特殊结构,系统内创新参与者之间涌现出平台模块耦合、多边网络协同等四个协同机制。本案例主要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做出贡献:(1)构建了企业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系统内部成员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外部生态活动,形成生态嵌套结构,打破了已有研究从宏观层面出发将企业视为封闭的同质化节点的局限;(2)探索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参与者的关系及结构,提出系统内参与者可通过权威关系和网络效应相组合实现系统治理,是对现有研究只强调核心组织进行持续性主体干预和资源投入来实现系统协同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数据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上数字技术特有的赋能属性,使得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并成为数字时代创新的土壤。与此同时,传统的技术和产业边界不断被突破和融合,原有的创新系统理论已经难以刻画和解释数字创新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政府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数字创新的本质出发,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有助于准确和系统性地掌握数字时代的创新规律。在综述现有主流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创新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数据要素化和数字赋能,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其概念、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