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浩 《现代语文》2010,(10):46-47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谈"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都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3.
范崇嬿 《下一代》2013,(12):28-33
叮铃铃!陶陶爸爸的手机响了:"喂!我是老陶,有什么事?""好!我马上去,别着急。""爸爸!是谁的电话?"陶陶问。"是妈妈的电话,一只母狐狸要做妈妈啦,但是它生不下小狐狸,需要帮助,快帮爸爸把药箱拿来。""我也去。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低年级语文课堂终于一改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单边授课方式,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形成了"双边"乃至"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起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变少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课堂用语的要求降低了呢?恰恰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用语的要求更高了。笔者在多次的教学交流课上发现,很多年轻的语文教师不再重视自己的课堂用语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组织形式的新颖、学生讨论的热烈、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的用语始终局限在"请讨论一下""回答得很好""请坐""还有谁比他说得好"等几句常用语上。一堂课下来,除了课堂结构、学生表现可圈可点以外,教师倒好像是个"多余的人",课堂用语  相似文献   

5.
谁之过?     
伍笑啸 《辅导员》2010,(19):47-47
夜晚十二点,家里静悄悄的。"唉!"一声叹息打破了沉寂。"谁,是谁?"冰箱大叫起来,"谁打扰了我的睡眠?"这时,椅子慢悠悠地讲了一声:"是我。""你快闭嘴,我要睡觉。"冰箱不满地说道。"不行,你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太费电了,现在都讲究低碳,你该歇歇了。  相似文献   

6.
从"犀利哥""芙蓉姐(姐)"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姐"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网络及各类媒体。出现了诸如"励志哥""相亲哥""萝卜哥""瞌睡哥""煎饼哥""拾荒哥""大衣哥""hold住姐""失控姐""蛋糕姐""著姐""青泥姐""炫校姐"等一系列"X哥(姐)"结构的词语。在"X哥(姐)"词族中,"哥(姐)"的理性意义已经虚化,语法意义增强,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扩大,推出一系列"X哥(姐)"词汇,且其所处位置相对固定。本文将从"哥(姐)"词义、语法特征、"X"的性质特征以及"X哥(姐)"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原因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X哥(姐)"这一词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经典巨作之一《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意蕴深厚,其中蕴含了"道法自然""阴阳冲和""无为"等丰富的道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技法指导"中国梦""好声音""幸福吗""最美""创新""生活·生命·成长"一类的当代热点词语进入中考作文命题,体现了新课标"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其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着重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要求同学们的作文立意要从"小我"走向"大我",弘扬社会主旋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要么不做,做就要努力做好""谁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待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把自己看低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母说起这些话,也见证了父母是这样做的。直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父母依然这样说、这样做,还常常用它们来教育孙子辈。  相似文献   

11.
孔庆梅  武怀旭 《辅导员》2010,(19):20-20
同学们,我们经常遇到带有"夬(guai)"字旁的字,这类字还非常多。我们常见的有"决""诀""快""块""袂""抉""缺""炔"等字;还有我们不经常见的,如"觖(jue)""玦(jue)""(?)(jue)"蚗(jue)"等字。不常用的字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常用的这几个字:"决""诀""快""块""袂""抉""缺""炔",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12.
王洪流 《学子》2013,(8):49-50
一、当"解决问题"取代"应用题"后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编写的实验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单元,而是以"解决问题"这一目标贯穿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学习领域中,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应用题"三个字已从教材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之友》2010,(12):4-11
"教师,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我们对人民教师的赞美。但是,在这些赞美的背后,谁又注意到现实生活中教师遭遇的尴尬和无奈呢?201 0年7月3日,郴州市九中政务处主任何海滨老师被指和学生发生"冲突",割腕表明清白,对教师而言夹杂着几多悲凉;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被戮学生刀下,惨案震惊全国;更不用说山西和浙江两起"弑师案"的血迹至今仍未干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一度与"天地君亲"并列,以示尊崇。学生弑师,与弑亲一样,被视为有悖伦常。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学生杀害教师的事件,引起了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以及教育本身的反思。继"保护学生安全"进入师德规范之后,谁来保护教师的安全和尊严,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倾向,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脱胎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中国传统"点评"相结合,经过孙绍振先生"文本微观分析"的发展,形成了"尊重文本""立足语言""注重方法"的特色,这与新课程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发现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5.
“长头”辨     
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文献中有时可见"长头"一词,它实际上是5个同形词的重叠,共有"长的头部、长的前端部分""高个子""学识渊博的人""长头发""长久""经常""排行最大的""所赚的钱"等8种意义。这8种意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二、三种意义以及第五、六种意义;也可以是多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四、五、七、八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向往温暖     
这是一部诗集。"一瓣荷花""时间是说话的青天""把自己喝成红颜""让我记住母爱的人""青春被纺车织成线""日子就是江山""向往温暖"……这些诗意的词句是其中诗歌的题目。"二姐能把三月剪成一瓣瓣桃花/二姐把桃花戴上头,别的花就谢了",这样美丽的句子出自这部诗集。  相似文献   

17.
案例背景高三第二学期进入了二轮复习阶段,模拟试卷纷至沓来,看似张张是精品,不练不可,练而不评更不可,评而不精万不可。而这往往让二轮复习陷入到"以考代练"、"以练代讲"状态中。"考""练""讲"在高三最后阶段当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考""练""讲"是值得探究的,不应把这一过程理解成简单的机械的流水线操作;不应用一"代"字简单"代替"高三最后三个月关键段的复习,而应是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凭借"一发"来"带动"高三冲刺阶段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金哲民 《现代教学》2009,(12):29-29
教学目标:从文着手,紧扣中心,通过"读""看""想""议""练"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言之有序"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的话语行为中,"知"始终是频繁出现的修辞原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广义修辞学角度,联系"知己""知我""知音""知人"四个词语,分析"知"所蕴含的丰富的修辞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方云云 《现代语文》2010,(3):146-147
在排比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解释了《朴通事》中的六个词语:"理会""定害""遭""掠饬""细详""记事"。这可以补充辞书失收的词条及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