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开瑰 《甘肃教育》2004,(12):21-21
唐宪宗元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06年,在羁旅漂泊、颠沛流离中过了半辈子贫困生活的白居易,通过几次科举考试,终于谋得了一个县尉的官职。从此,白居易步入政治舞台,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白居易在任期内,亲眼看到了唐代官僚政治的腐败,也亲身体会到了下层社会人民生活的疾苦,这就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源泉。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著名诗篇《长恨歌》和叙事诗《观刈麦》,就是白居易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优秀篇章。  相似文献   

2.
唐朝诗人自居易,公元800年28岁时进士及第,公元 806年授周至尉.他此时的诗歌.重写实和讽喻,目的在于补察时政,他在<策林>中主张:"立采诗之官.升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一生中他创作出了大量的讽喻诗,于807年在周至任上创作的<观刈麦>诗便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观刈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七课)作者白居易,号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他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代贞元年间,中进士,曾任左抬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以后官做到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相似文献   

4.
朋友在一个敏感的单位从事敏感的工作。去年,他们单位的几位领导人涉嫌经济犯罪相继落马,唯有他安然无恙,一如既往。有人说他狡猾,有人说他幸运,有人说他怯懦……我问他:是什么东西支持你在金钱面前能“我自岿然不动”?他的回答很新奇:一首诗——自居易的《观刈麦》。  相似文献   

5.
朋友在一个敏感的单位从事敏感的工作。去年,他们单位的几位领导人涉嫌经济犯罪相继落马,唯有他安然无恙,一如既往。有人说他狡猾,有人说他幸运,有人说他怯  相似文献   

6.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  相似文献   

7.
观刈麦     
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白居易好不容易得到了休假机会,便决定带着家人去田间游玩,欣赏田园风光. 走在田间,白居易想和家人野餐.这画面曾经在他的梦里出现过多次.等家人都坐下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不远处的麦田里有一群光着上身的男子正在割麦.白居易不由长叹一声:"他们是多么累啊!" 突然,一阵南风刮起,小麦稍稍被压弯,泛起了片片金黄.白居易又感叹道:"能看到这画面,我这一生没白活啊!我看到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知道粒粒粮食皆来之不易." 这时,传来了小孩天真幼稚的争吵声和妇女嘻嘻哈哈的说笑声.不一会儿,他们就从树林里冒了出来.原来是妇女们领着孩子来给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相似文献   

8.
凡欣 《教学随笔》2008,(6):55-57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题下作者自注:"时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所处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争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选用了白居易的《观刈麦》和王维的《使至塞上》两首非常有名的古诗,下面就和中学生朋友们谈谈在学习这两首诗歌时应该把握的一些要点。《观刈麦》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喻诗为最有名,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为了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如果在文中通过巧妙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这样能够形象具体地描述出物体.用清晰的笔法勾勒出物体.给人以逼真的感觉.从而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观刈麦》是一首五言古诗,为了教学,有把它译为现代白话文的必要。鲁迅先生曾论过硬译和意译。把古典文学作品译成现代白话文,硬译与意译,二者必须交相运用。当硬译处,不能苟且;当意译时,不必拘泥。字字落实,句句通顺,做到准确而流畅,既不损害原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又合情合理。以利于学生理解含义,熟读背诵。看了《<观刈麦>教学建议》(《四川  相似文献   

12.
正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的"需要"里生成的精彩;真正的诗歌阅读教学更需要读出现场感,从而与诗人对话,收获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理趣。笔者以《观刈麦》为例,围绕三个方面着重谈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读出现场感,怎样收获真理趣。一、读出现场感,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广泛阅读,深度阅读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文本知识,更需要教师围绕文本进行广泛阅读,从而真正理解文本,能够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深入浅出,读出现场感。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这首长诗与他的另一部名作《长恨歌》齐名,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诗  相似文献   

14.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壮年时期的名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一个卖炭老人横被劫夺的不幸遭遇,尖锐地揭露了宦官依仗权势掠夺民财的暴政,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李唐王朝经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趋式微,到唐德宗、唐宪宗年间,更是政治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八○八年),白居易被调回长安,经过殿试,授官翰林学士,不久又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谏  相似文献   

15.
《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任周至县尉时写的一首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诗写一位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丈夫送饭送水。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顾得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展现了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场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  相似文献   

16.
《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任周至县尉时写的一首讽谕诗。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诗写一位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丈夫送饭送水。青壮年农民在南  相似文献   

17.
教学《观刈麦》,以预习案为载体,引导学生明晰通过预习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写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开展以预习案为学情依据的阅读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基点,优化教学内容和设计,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为目标,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质疑,合作解疑,在互问互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真正高效的课。  相似文献   

18.
那只漂泊的船在流浪了无数个模糊的日夜后终于靠近寂寥陌生的港湾满载无尽的怨恨依然摇晃月色的苍凉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理论上曾发表过不好很好的见解。他在《如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呼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认为“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这就揭示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根本规律,诗歌并非无情物,有情之师方动人。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八一六)的《琵琶行》可说是这一实践理论的典范。诗人情动于衷而命笔,情注于笔而为诗。融情于景,其景斑烂耀采;附情于事,其事婀娜动人。通篇情意浓郁,因而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20.
很多时候,面对课文文本,教师的教学立足点往往处于一种经验性的感受谬见状态.挖掘课文文本中的教学细节,使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用细节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真实的阅读体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读者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