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这就清楚地说明,对课内自读课文既不能由老师包干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首先,指导阅读时教师要联系本单元讲读课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要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要区分课文在体裁、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只要忆起前课,那么在自读新课之时就会触类旁通了。比如阅读《难老泉》一文,则可联系《雨中登泰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课内自读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活动的一种课型,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主渠道。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要加强对自读课性质、作用、设计技巧的研究,不断提高课内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计、策划与指导水平,尝试运用确立目标,明确重点;指导自读,授以学法;质疑问难,培养习惯;启发点拨,提高认识;巩固训练,形成技能;总结归纳,实现迁移等措施,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内自读课阅读教学。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以学生为中心,诱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一.问题驱动,感知粗通,培养动手能力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阅读的期待和动机,增强阅读的指向性。1.通读课文,认读感知。学生通读课文,做好理解分析课文的准备工作。要求做到准确的认读字音,认清字形,根据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通读课文时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小  相似文献   

4.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课内自读课文所占比重大,因此,如何处理很值得研究。课内“自读”是在“讲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老师既不能全包全揽,也不能撒手不管,要适当引导,酌情点拨,让学生在自读中质疑、释疑。在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上,我的尝试大体如下: 一、忆读:忆读就是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大致在体裁、内容、  相似文献   

5.
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给知识,而是教给学知识的方法。在每个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我们可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做到三个"有数",即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对本单元的训练目的心中有数。在教授讲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可引导学生跟随着"预习--分析讨论--总结归纳"三步教学法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一篇文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应如何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基本的方法有了,学生才能自学,才能较好地完成自读课文的任务。设计自学导读…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也应以读法指导为本。现行统编教材安排了占总篇目一半之多的自读课文,其用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迁移知识,应用方法,自练能力。由于教与学的任务不同,再加上一般自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与讲读课相比较,自读课具有较大的“自由度”:①师生双边活动更为民主,心理上没有考试的压力,表现出自读课持有的比较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②阅读的时间比较自由充裕;③学生选  相似文献   

7.
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依据教学要求将课文分成两大类,即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的教学是为了检验讲读课教学效果、考查学生能力而设计安排的,自读课教学完成得好,从某种角度说,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为此,自读课的教学不容忽视,而教师的适度指导在自读课中显得更为重要。 一、自读前的适度指导 自读前的适度指导是进行自读课教学的一个切入点。这一环节抓住了,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思路清、目标明。  相似文献   

8.
9.
10.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种。教学这三类课文,要求自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阅读训练的小系统,体现从教者教会学生读到学生“自能读之”的过程。课内自读课是这根“阅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从教读到学生独立自读的桥梁。在教法方面,讲课要教以规律、授以方法。课内自读课则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课,它是半独立的阅读课,需要教者进行定向控制,并给予指导、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运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读的能力。这样,他们才可能高效率地独立地阅读课外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自读课教学指导湖北枝城市红花职中张祖华叶圣陶先生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怎样通过自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呢?(一)加强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自读习惯。没有自读意识的职高生...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自读课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这种课的教学既要区别于教读课文,又要区别于参考阅读文章,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以下几个部分内容加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学习遵循着“课上学课文,课下写作业”的规律。老师往往抱着“唯恐讲不够,唯恐练不全”的思想,教学环节烦琐,课外作业重复。在2013年8月教育部拟定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由此出发,我们认为,相对而言,讲读课教学更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自读课教学更强调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主体实践;学生的主体实践,应当是课内自读课教学的灵魂。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相适应,也已为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 ,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正体现了叶老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 ,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定量的课内自读课文和参考阅读课文 ,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目前语文教坛上对这类课文理解 ,出现了两种倾向 :一种是把它当作讲读课 ,由教师“精雕细刻” ;一种是让学生自由阅读 ,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根据自读课的教学功能和特征 ,自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归纳为 :“定向·导读·总结…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正体现了叶老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定量的课内自课文和参考阅读课文,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目前语文教坛上对这类课文理解,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它当作讲读课,由教师“精雕细刻”;一种是让学生自由阅读,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  相似文献   

17.
修定后的初中语文课本,新增加了“课内自读课文”。怎样处理这类课文,这是一个新课题。我认为,虽名曰“课内自读课文”,但并不是只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课内自读课文”还应有一些常规要求以及检验这种课型教学效果的标尺。现在我想就怎样处理这类课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一、读前指导 (一)指导学生明确自读目标心理学实验指出,教学中一开始就将学习目标明确告诉学习者,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远比那种学前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学习目的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结合“自读提示”,理清自读要点,确定自读的目标。 (二)指导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及规律去自读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自读时,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给学生几把钥匙”,那将促进“教”逐步向“用不着教”的转化,学生的自读能力,也将得到较好地训练。二、读中辅导 (一)思维受阻时予以疏导学生在自读中往往会遇到一时不易解决的问题,因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显然,这是学生思维凝滞、闭塞的反应,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必要的疏导。 (二)思维出错时予以启导学生通过自读来解决教师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为适当增加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其知识面,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较大改革,全套教材共六册240篇,比原教材增加60篇。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全书课内自读68篇,课外自读56篇,两类课文共124篇,占全书篇数51.7%,另有一周一读一背古诗96首,对于课内外自读课文的教学,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阅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非这  相似文献   

20.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新大纲对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具体要求。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教学一般比较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而自读课教学则更注重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主体实践。然而,我们大面积审视目前课内自读课教学的实际,却存在普遍而严重的问题:或教师代疱,或放任自流。因此,进一步探讨并且明确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在课内自读课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设计、安排等仍然十分重要。   一、从素质教育的意义上认识主体实践活动在课内自读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科学认识和积极改造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