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冥婚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菊英的出嫁》通过对冥婚习俗的反思,进入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列。冥婚背后存在着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内涵:一是人有灵魂及灵魂不死的观念,二是父母的心理补偿,三是为了“香火”的传承。因此,菊英娘为菊英举行“冥婚”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集体无意识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菊英的出嫁》和《春阳》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冥婚题材的小说,通过对这两篇作品的剖析,使我们了解到这不是简单对古老习俗的摹写,而是在冥婚现象背后蕴藏着厚重的、悲凉的社会现实,是作家对美好人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犹如一把利斧凿开了中国这个黑暗铁屋子,透射进来一缕久违的阳光,飘荡着一股清新的空气,而作为思想风向标的文学领域也在响应中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思潮。文学领域几大巨头之一的小说也不可逆转地感受到这种变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犹如一把利斧凿开了中国这个黑暗“铁屋子”,透射进来一缕久违的阳光,飘荡着一股清新的空气,而作为思想风向标的文学领域也在响应中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思潮。文学领域几大巨头之一的小说也不可逆转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吸收了这种变化。中国现代小说就是带着一连串的问号——问题小说,告别了封建时代,开始了她的现代征程。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而王鲁彦的风俗小说以表现浙东风俗为主要内容,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艺术手段:作家着意于表现冥婚风俗,由于风俗自身的强大社会规约性功能,致使小说的内容被风俗内容所划定;冥婚风俗是浙东民众所信仰的,这是结构小说的现实性基础和逻辑起点;悠久的历史承传,为小说创作设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为了达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反映风俗的真实性效果,作者采用了民俗叙事与故事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因此,风俗小说真实呈现社会习俗远胜于对人性的揭露,风俗成了小说创作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7.
在李汉荣的散文集《家园与乡愁》中,多元的乡愁情结有着较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怀念故乡的故土之乡愁、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乡愁、寻求“自然”的精神家园的精神之乡愁皆在层层递进中体现出乡愁母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李汉荣的散文集呈现了不同乡愁类型的多元并存,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现实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与批判。老舍先生延续了从鲁迅先生肇始的对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刻思考,在有些方面还显示出了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小说在文化情感上表现出矛盾心态。作者创作的特殊背景影响了他的文学表达。在朱先生和白嘉轩这两个文化典型身上,在革命与文化。性与文化,乡民与文化关系的具体展现上,都给人留下一言难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彭家煌、台静农等.乡土文学作家与其描写对象之间有丰富的精神联系与复杂的情感矛盾.既包含理性的批判又有情感的怀恋,大多是批判与怀恋交织.其中乡土写实的一脉,到三十年代发展成左翼文学一派,代表作家有张天翼、茅盾、昊组湘、沙汀、艾芜等.而另一批作家却表现了一种复杂·心态.即将对农村落后文化的批判和乡村纯朴民情的礼赞交织在一起.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等,到三十年代发展为"京派文学".  相似文献   

11.
《黄英》与其它以女性名字命名的作品不同,并非描写花妖、鬼狐的爱情故事。在这一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2.
电影《武训传》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以批判《武训传》为起点,开始了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武训传》在现在看来只是一部宣扬武训忍辱负重、劳苦功高的人物典范的普通电影而已,但在当时却成为一个悲剧,这与建国初的国内外形势有关,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有关,更与当时的政治介入文艺的不正当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赵州桥的泪水形象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本性是扎根在中华五千年厚重的土壤上,历史风尘中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堪比现代文明的华彩。然而,可悲的是那些灿烂文明的光华,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我国史学著作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汉代文学语言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处于上承先秦,下启中古的特殊历史时期,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司马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分别从民间口语和先秦典籍中汲取了大量的熟语入文,《史记》语言因此别具特色。《史记》熟语数量庞大,有六百余条;类型丰富,包括成语、谚语和俗语等类型;影响深远,很多《史记》熟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词汇之中。  相似文献   

15.
《苏州通史》是在走向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应势力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强烈的文化建设的集成性意义。它的编纂和出版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符合史学研究的发展大势,是苏州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积累发展到新时代的必然性学术现象和文化现象,实现了几代苏州学人对于苏州历史通史化的学术梦想。其学术团队的创新意识贯穿始终,学者们努力挖掘新的史料,在断代史各卷中均有新见,在多点、多面实现了创新的目标。其学术成果价值的显现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日本人的国民性之后,她利用研究成果于1946年写成并出版了<菊与刀>一书.本文试图从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作用这一观点出发,对该书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菊与刀>一书在众多的国民性研究著作中可谓颇有成就的一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样没能摆脱当时国民性研究的通病.  相似文献   

17.
姚文放先生的新著《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眷注于“批判”的思维方式,以美学的新话语和新视野,去考察当今的审美文化,将批判的美学和美学的批判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当今中国意义上的学术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为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学理性质的批判意识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众所周知,康德最早为“批判”这个概念规定了分析、推理、考察、反思等哲学内涵,使其提升为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沿循着康德的“批判”的思维路径进一步前行,它着力于…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是20世纪末中国文化界和精神界里的一个奇迹,他批判中国文化的杂文,有着独特的思想深度和鲜明的个人特色,同时也是他思想、智慧的结晶,闪现着精神和人格的魅力,他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和个性化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9.
感叹句的用法灵活而又广泛 ,同时又是各类考试中必考的内容之一 ,平时除了多模仿、多练习之外 ,更重要的是多观察、多比较。请看下列两个句子 :1.goodinformationitis!2.goodtheinformationis!A.HowB.HowaC.WhataD.What乍一看会将答案A填入第1小题 ,因为How修饰形容词good。但只要读完后面的句子 ,仔细推敲 ,就不难发现第1小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 ,而第2小题的正确答案才是A。大家都知道What和How引导感叹句 ,通常情况下放在句首。What修饰名词…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身处都市中一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剖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文化乡愁,是解读作品时不可忽视的意象。本文将作品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乡愁结合起来研究,探讨相关知识分子的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