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维护报刊首发权——也谈一稿多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一些报刊有关一稿多投的议论多了起来,反映了当前报刊受一稿多投侵权的严重情况。一些作者为自己损害报刊首发权(有的称为先载权)的一稿多投行为辩护,公然把一稿多投的侵权行为誉为开放搞活的成果。一些报刊对侵犯报刊首发权的一稿多投行为采取了折中宽容态度。更多报刊看到某些作者一稿多投行为损害自己的利益,虽然感到愤慨,但以为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苦于没有制止办法。这说明很多作者和报刊工作人员在这方面还存在法律盲区。一稿多投是否台法?我们应当反对什么性质的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2.
作者投稿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春晓 《编辑学报》2010,22(1):35-37
分析作者投稿中的不规范行为,如作者署名、项目来源的著录、一稿多投等问题,并提出了前3位作者签名、项目负责人签名及防止一稿多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朱春花 《出版广角》2016,(18):38-40
"一稿多投"是一种学术与社会现象,无论是对期刊出版者、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法理上分析,我国版权制度并没有明确"一稿多投"的法律性质.解决"一稿多投"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完善立法,另一方面期刊出版者要加强管理,保护作者权利,利用合同模式取得相关权利,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发现"一稿多投"行为,对违约的作者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闻出版报》“自由谈”专栏,曾刊载王益先生的《一稿多投议》一文,读来颇受启发。 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经常发生,在我看来,除了作者的因素外,还有编者的因素。 目前,人们对作者一稿多投这一点看得比较清楚,并且在“挞伐”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上具有共识。我想主要谈谈编者方面的因素。 就编者方面看,除因极少数编辑人员对多投的、有  相似文献   

5.
一稿多投现象探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一稿多投早已有之 ,只是于今为烈 ,已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罢了。在以前写作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 ,作者要想一稿多投 ,非得费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如今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作者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几下 ,就可打印出若干份作品。难道写作手段的现代化是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惟一原因吗 ?非也。反对一稿多投是期刊社的一种惯例 ,一般认为一稿多投是有损期刊社及读者利益和浪费社会财富的不道德行为。但是 ,一稿多投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一概而论 ,只能就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旨在从多方面入手 ,对一稿多投现象加以剖析 ,从而找出其…  相似文献   

6.
一稿多投是报刊界和学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具有著作权利属性,但其行使应受必要规制.规制一稿多投,可以首先从治理一稿多发入手,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及时发现一稿多发,成立报刊联盟准确认定一稿多发,订立出版合同平等约束一稿多发.在此前提下,明确作者义务,明晰编辑责任,修改相关法律,进而有序放开一稿多投,达到既保护作者一稿多投权利,又规避报刊社一稿多发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玉林 《图书馆论坛》2001,21(6):39-40,103
报刊社的约稿通知是要约邀请,对作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禁止“一稿多投”,因“一稿多投”造成“一稿多用”的,应视情况,由作者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报刊就一稿多投问题,多有讨论。我也当过编辑,对一稿多投也有反感,总想独家占有作者的稿子,任我慢慢地从中挑选。但,从理智上说,这是利己的、消极的。理智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其反:欢迎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9.
共同守法互相尊重杜绝一稿多投--兼与黄传生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家骏 《编辑学报》2005,17(1):70-71
对一稿多投进行了界定,指出一稿多投严重损害了期刊的利益,即使不构成重复发表也不值得提倡.认为增强作者与编者的著作权意识,并在两者间建立起互相尊重与信任的沟通机制,不失为一帖遏制一稿多投的良药.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杜绝一稿多投重在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认为,治理一稿多投要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加强防范力度;另一方面,要从严处理,加强打击力度。本文就学术期刊如何防范一稿多投,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1增强作者和编辑的法律意识增强作者和编辑的法律意识是学术期刊防范一稿多投的前提条件。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从合同法的角度看,作者向学术期刊投稿可以视为一种订立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方式。具体过程是,征稿启事是期刊社向不特定的作者发出的要约邀请,作者将稿件投给期刊社是要约,稿件在法定或约定的答复期限内录用是承诺[1]。既然投稿作者与…  相似文献   

11.
用心审视一稿多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技与出版》、《编辑学报》和《中国版权》在 2 0 0 3年都刊发了有关一稿多投问题的文章 ,各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笔者也曾是一位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之人 ,不仅自身严格遵守这一游戏规则 ,而且在工作中处罚过偶尔发现的作者 (2年内未给违规者发稿 ) ,现时观点有变 ,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冷静思考下的结果。   一、一稿多投的社会根源  对于一稿多投的原因 ,不少作者[2~5] 在各自的论文中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在此仅分析其存在的社会根源。1 社会各个方面要求作者尽快发表论文就我国现时国情、行情看 ,几乎所有的基金…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媒体发表(同时或者先后发表),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一稿多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愈演愈烈。一直以来,一稿多投备受媒体谴责,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违法行为。但是,如果从法律上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简单地把一稿多投归为违法行为是片面的,并且相关法律的规定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提个问题请予解答: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家通讯社比如新华社、路透社等,每天都向各地报刊电台“一稿多投”,这和新闻作者的“一稿多投”本质是否一  相似文献   

15.
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报刊就一稿多投问题,多有讨论.我也当过编辑,对一稿多授也有反感,总想独家占有作者的稿子,任我慢慢地从中挑选.但,从理智上说,这是利己的、消极的.理智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其反:欢迎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有十大好处:  相似文献   

16.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前作者撤稿的152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调查稿件的处理过程,通过邮件、电话回访以及追溯撤稿论文的发表情况,分析撤稿原因,发现一稿多投、期刊出版时滞和审稿周期过长、试验数据及处理问题、无法完成修改、导师不同意发表是出版前撤稿的主要原因,其中一稿多投是首要原因.要防范出版前作者撤稿,需要从法律和诚信建设方面规范作者和编辑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从服务作者的角度缩短审稿周期,发挥网络出版优势,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抵制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17.
张海宁  卢怡  张美琼 《编辑学报》2008,20(4):361-361
一稿多投是目前令编辑们比较头疼的事,而且屡禁不止[1].一稿多投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迫切希望自己的稿件尽快被录用[2].目前许多编辑部都开通了网上稿件处理系统[3],对解决一稿多投问题起到了传统稿件处理程序无法与之相比的作用.对此,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日,看了一篇京都律师事务所白而强律师写的<一稿多投的是与非>,白律师认为,既然法律没有对于一稿多投的禁止性规定,而且作者依法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那么作者就有权利把文章发表在两个以上的媒体上.这种行为并不侵犯媒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魏中青  赵瑞 《出版参考》2009,(13):27-27
我国科技界一直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多数科技期刊受到困扰。一稿多投不仅是作者的学术道德问题,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何控制这种现象,必须从其根本人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多方面努力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吴元栋 《新闻实践》2002,(11):33-34
“一稿多投”,报刊的编辑通常总是反对的。这也不奇怪,因为作者一稿多投,一旦两家报刊同时登出,或某家报刊不知该文已经发表,跟在别人后面又登一次,这种情况一多,总会影响一家报刊社的声誉。所以编辑部往往会采取一些追惩性的措施,如扣发作者稿费,或将作者的名字记录在案,封杀他的稿子。这当然事出无奈,也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