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泽东与香港回归回顾收回香港主权的斗争,应该说早在毛泽东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新思路解决香港问题之前,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尤其是她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就曾经有过不朽的历史性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大致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政治与军事并重,以政治为主的过程。从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张用武力解放台湾。从50年代中期至逝世前,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调整为政治与军事并重,以政治为主,今天的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解决两党关系。尽管今日的政策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应是毛泽东对台政策的继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问题上 ,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第二代领导人 ,根据国内外不同的形势及客观条件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方针。毛泽东侧重于以军事手段解决为主 ,争取和平解决为辅。邓小平则提出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前后,随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把解决台湾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在各方面展开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预计在1950年左右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使得人民解放军不得不放弃预定的解放台湾的计划,而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决策由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的缘起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出于对全球战略的考虑,开始制定使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方案。朝鲜战争后,为了对中国实行全面孤立和遏制,美国开始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50、60年代,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两国之间斗争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反“右”倾斗争是指1959年7月从庐山会议开始反对以彭德怀同志为代表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斗争,这是“大跃进”之后的又一次失误。本来,1958年底,中央和毛泽东已觉察了“大跃进和公社化中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如1958年11月初,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就针对公社化运动中混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提出划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界限的必要性。他说,我国现在仍是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人民公社化仍是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奠定义会议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粉碎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中,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前,毛泽东在 中央的领导地位受到王明的严峻挑战;通过延安整风,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属于恢复国家主权问题的香港和澳门问题已基本解决,属于国家统一问题的台湾问题,就成为世纪交汇点上的中国梦。在此,我想就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谈一点拙见。我党对台湾政策的形成和演变1949年12月7日,蒋介石反动政府逃往台湾,并以此作为“光复大陆”的基地,从此造成两岸骨肉分离达46年之久。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党的一贯政策。纵观历史,我党对台政策的形成和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79年):坚持“武力”和“和平”的两手策略,但以武力为主,口号是“解…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总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协助毛泽东主席及时制定对台政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台湾解放后制度可以不变以及改善中美关系,为解决台湾问题清除障碍,为促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实际上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就直接参加和领导中国多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各民主党派是在抗日反蒋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毛泽东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厦门原是一个海岛,它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早期的对外贸易要地之一。厦门人民具有光荣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早在1387年,明朝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派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建造城堡,始称为厦门城(又叫中左所)。从那时候开始,厦门人民曾进行了长期的反抗倭寇侵扰的斗争。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扰活动被肃清以后,厦门的对外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明朝末年,西方殖民主义者荷兰侵占我国台湾并向我大陆侵袭,厦门军民曾进行过反抗荷兰侵犯大陆的斗争。随后,清军渡江南下,民族英雄郑成功又以厦门为根据地进行了抗清和收复台湾的斗争,他收复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准备工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学术新视窗     
道是无情却有情 --1949年后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北京大学 梁柱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 的变化,及时把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问题提 上了议事日程,并开始倡导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两 岸之间进行了有限的接触。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第6次最高国务 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 们还准备进行第3次国共合作。"曾担任过蒋经国主 政的赣南公署高级参议曹聚仁马上从香港来京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至今仍有三块地方,与祖国分离,他们是台湾、香港和澳门。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实现祖国统一就成为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心愿。1974年,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告诉来访的英国首相,中国统一这件事,他恐怕看不到了。然后,毛泽东指指坐在身旁的邓小平说,这是他们的事。 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就开始精心筹划祖国统一的大业。在他的英明决策和精心策划下,今年7月1日,香港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一、“一国两制”是富有创意的天才构想 “一国两制”这一富有创意的天才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而在香港首先实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还不是从香港问题开始的,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1981年国庆节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的九条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两年前香港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就提出‘一国两制’”。 香港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中国的统一和主权问题,又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注意到国内的民族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今天,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党和毛泽东关于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对于继续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45年二战结束,在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台湾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中,要求回归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台湾人民的不懈追求。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大陆人民的支持,沉重打击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为全民族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毛泽东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如何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全面、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总结“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一个非常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比较集中地提出并初步讨论了这个问题,与会人员虽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意见,但还是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直至邓小平发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和叶剑英发表国庆30周年讲话后,全党中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通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得以完满解决,实事求是地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实现新的历史转折,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山地游击战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这一思想,开始提出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臻于,本着重探讨了毛泽东的山地游击战思想及其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实践,对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史研究,拓宽抗战史的研究领域,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27年10月,年仅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从这时起到1934年10月离开江西,开始长征的7年间,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工农武装割据”伟大斗争的同时,大胆地改革、探索、创造了苏维埃区域的人民教育事业。他是苏区斗争的伟大开拓者与领导者,也是苏汉教育的伟大开拓者与领导者。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主导对台工作1956酝酿"一国两制"毛泽东生前十分重视祖国的统一大业,主导和筹划了我党的对台工作。早在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有关朋友时表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现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产生了不改变台湾现状实现祖国统一的初步设想,决定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设想和探索,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最初着眼点是台湾问题,由于在台湾问题上迟迟未取得进展,就把它定位在香港问题上。在长达两年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认识越来越明确、深化了,最后形成了一个理论化、实践化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