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换一种方式     
一个失明的男孩坐在一栋大厦的台阶边,脚边放着一个帽子,手里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个瞎子,请帮帮我。"帽子里只有很少的硬币,一个男子从男孩身边经过,他掏出几枚硬币投进男孩的帽子里。然后他拿过男孩手中的牌子,在上面写了一些字,又把牌子放了回去。  相似文献   

2.
全家人正安静地吃晚饭,十二岁的我突然说道:"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听了我这句话,母亲抬起头,慈祥地望着我。父亲却依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吃着饭,仿佛对我的话没听见似的。我想,也许父亲只顾着吃饭了。我见父母亲都没有说话,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  相似文献   

3.
全家人正安静地吃晚饭,十二岁的我突然说道:"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听了我这句话,母亲抬起头,慈祥地望着我。父亲却依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吃着饭,仿佛对我的话没听见似的。我想,也许父亲只顾着吃饭了。我见父母亲都没有说话,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  相似文献   

4.
孩提时,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过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一将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就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这是儿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5.
周末傍晚的步行街上,人流缓慢,透着悠闲的气息。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大小商店,橱窗辉煌、霓虹灯闪亮。城市的生活节奏随着夕阳的下沉而趋向从容。我坐在花圃台子上喝热饮,淡然看待这一切。这时,面前闪现一个人影:他伸出手,向我展示一只漂亮的电子表。"先生,请试试这种新产品吧,它的功能很多……价钱不过12元……"我听他说完,微笑着摇摇头。他道了声谢谢,又去寻找下一个推销对象。但这次他很不顺,对象是个粗暴的汉子。汉子没听完就打断他的话:"不要不要!"他愣了一秒钟,继续向汉子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成语库里,"笨鸟先飞"这个词语可以说使用率很高。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和老师就用这个词语对我们耳提面命,我们不仅相信这个词语,而且很多人都曾用这个词语勉励过自己。当我们自己长大成人后,又继续用这个词语教育我们的后辈。但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却对我说,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被笨鸟先飞这个成语误导了。当我们用笨鸟先飞这个成语鞭策着自己的时候,却忘了去想一想"笨鸟再笨它也是鸟"。而这个道理他也是经过了很多年才领悟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听来的故事,很美.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天下着雪,一位逃难到深山的作家迷了路.夜幕降临,四望白色茫茫,作家又渴又饿又冷,又听见狼嚎.他怕得要命,隐隐约约看见远方有房子,就不顾一切奔过去,急叩门环,里面没有声息.他只是哀叫:"有人吗?有人吗?"回应他的依然是狼嚎,而且显然声音在逼近.他绝望了,但他依然哀叫:"有人吗?有人吗?"他几乎就要倒地的时候,门开了.他一个趔趄闪进去,门立即又关上了.屋里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仍然能听见狼嚎,但他不怕了.  相似文献   

8.
一 19世纪20年代.一个双眼失明的老妇人,衣着褴褛、佝偻着腰,木然地站在伦敦街头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拜伦见了,当他了解到这位老太婆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后,把身上带的为数不多的钱全部给了她,又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写了一句话:"春天来了."  相似文献   

9.
"文革"时,人家都说所有的人都是愈斗愈瘦,惟有我是愈斗愈胖,精神饱满,满面红光.记得当时管牛棚的老K问我是用哪股子反动精神支撑着,我说我这是血压高,血往上冲,脸色就红,这叫回光返照.他一听,放心了.  相似文献   

10.
父亲是个赚钱的高手,儿子是个用钱的高手,父亲一笔生意进账上百万,儿子一挥手就能用掉上十万。父亲常常劝儿子:"学些本事,不要只顾着吃喝玩乐,万一有一天我破产了,你可怎么办?"儿子从来没有当回事,他如此能干的父亲怎么会破产呢?他想:就算他死了,也会留下一大笔遗产给我。然而造化弄人,父亲真的破产了。儿子的生活一落千丈,曾经的"好朋友"都消失了,儿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呆在房里准备自杀。父亲破门而入,用力给了儿子一个耳光:"没出息,钱是我赚的,也是我赔的,与你不相干,我都没想死,你凭什么死!"儿子被打醒了,不知所措,问父亲:"现在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那天,我转过街角的时候,见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是一个六七岁样子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装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面说,一面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相似文献   

12.
我用"大气弥海内,润物细无声"作题目来写这篇东西,首先因为傅璇琮先生是我所尊敬的一位大家,一位大师.他的影响,遍于海内,他的学术,大气酣畅.而他待人是那样的宽厚诚挚,特别对我们晚辈学人,奖掖提携,泽荫指点,则又有如春风化时雨,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3.
悠悠板栗香     
正又到双休日,老家村里的"调皮鬼"来了电话约我去吃饭,开始我还有点犹豫:"可能没有时间吧。"但他补充了一句:我家的板栗等着你哩。搁下电话,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板栗伴随着我们童年的脚步。这个"调皮鬼"还是我的老同学,在老家和我同一个村子,村庄的后山坡上原是一片久经风霜的板栗树,每年春夏之后,满山遍野的栗花都开了,登上山坡放眼望去,一幅美妙的画卷映入眼帘——一阵风儿吹过,树叶  相似文献   

14.
歪斜的视线     
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我都会在同一地点看见一位乞讨的老人。当心情不错又有零钱的时候,我就会往他那破得不能再破的帽子里扔几个硬币,然后便得意洋洋地离开。那天天色已经很晚了,远远地看见那个老人。心想,"他也在加班?很有敬业精神嘛!"不过等我办完事情重新经过那条路的时候,老人却不见了。我正在纳闷,却突然发现他正接过从中餐馆叫外卖送过来的糖醋肉段,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吃着。我顿时张口结舌,乞讨的人竟然也叫外卖送糖醋肉段来?忽然觉得这么长时间给他的钱真是可惜了。从那天以后,我开始用轻蔑的目光看那个老人,甚至连十块钱的硬币也不给他。换句话说,老人己失去了我对他的怜悯和关心。几个月后的一天,下着雨,我  相似文献   

15.
两手博     
我的顶头上司连一句"丫头你写不写博"都不问,直接默认我一定会写。在给我交代完工作后,他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把你博客的地址给我,我来给你加个链接。"我脑子一顿,在脱口而出之前千钧一发的刹那,把地址生吞吞地又咽了回去。因为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我似乎在博客里发过对领导的牢骚,诉过工作的辛苦,并且几乎在每一天每一篇的博中都表达着自己对钱多事少离家近那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些东西,又怎能让领导知道?  相似文献   

16.
半拉子人生     
"唉,我这辈子就算了,剩下的时间好好用在孩子身上就行了。"又一个人在我面前这样说,我的眼前,仿佛又多了一幢半拉子工程——不,是"半拉子人生"。进入中年之后,记不清到底有多少同窗旧友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了。都说是为了孩子。那口气听来既悲壮又无私,既痛苦又欣慰,还有一种大彻大悟的味道,叫人不由得这样想:嚯,这下他们的孩子就有指望了,就能成才了,就会有出息了。可是往深处一想就叫人疑惑了:他们的孩子真的需要爸爸妈妈用半拉子人生为他们铺路呢,还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打着孩子的名义来遮盖自己的半拉子人生?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我  相似文献   

17.
我在课堂上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结果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死。第一个学生:"老师,什么是缸?"我晕!现在的初中生不知道什么是缸?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他:"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第二个学生:"哪儿买的缸?多少钱一个?"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如果那个缸很贵,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东西砸了吧?"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下一个同学!"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腌泡菜。"如此出色的学生是谁教出来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18日,一个普通的周六早晨,沙博理在还有两个月就将迎来99岁生日的时候,在自己的家里安静地走了。然而,就在此之前,我和几个朋友还在筹划着为老沙庆祝百岁生日,眼下,却只能用追忆往事为他送行了。待人诚恳呵护晚辈我和老沙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1977年,当时"四人帮"已经粉碎,但是"五七干校"还在办,我和老沙就这样在河北固安不期而遇了。那时的干校集中了一批外文局从事外宣工作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早年的归国华侨,唯一的一位外裔专家,就是沙博理。出于工作需要和学习习  相似文献   

19.
正"湖州,已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在这里生活工作,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一位在浙江湖州长期居住的国际友人的感言凯丽:心怀中国情结的喀麦隆姑娘一个体型丰满、顶着一头五颜六色的小辫子,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的外国人,遇见老师们,一会儿说"Hello!",一会儿又用泛着"洋味儿"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让儿子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