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摒弃了许多陈旧的内容和方法,出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景象。然而,在摒弃中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却“倒水将孩子一齐倒掉”,将语文教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有效的方法与僵化的过时的教法一起泼掉。于是,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让人“莫名其妙”的现象:语文课变形为美术课,学生比拼画图色彩斑斓;语文课走样成音乐课,师生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语文课花俏似影剧院,课件不断展示,声、形、色兼备……静思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我们丢弃了许多不应该丢弃的,也不能丢弃的珍宝,它是语文教学应该追寻的永恒的真谛。一、真实的情感——语文教学永…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摒弃了许多陈旧的内容和方法,出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景象。然而,在摒弃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却“倒水将孩子一齐倒掉”,将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冯敏 《贵州教育》2009,(24):34-36
提到上语文课,许多孩子都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厌烦语文,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我利用兼职上美术课的这一优势,将语文教学融入美术课的教学,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忽视文学教学的现象,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仅仅看成“工具课”,主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课中的文学教学是加强语文课人文性的主要载体,因此,改进和加强文学教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教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教语文。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科学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生活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还标榜此为“新课程”旗帜下的新探索并乐此不疲,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古人为学,一开始既不授“文”,也不传“道”,唯“读背为上”,却能“五岁背六甲,七岁弄笔砚,十岁观百家。”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论述对我们现代语文教学有所启发。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摒弃繁琐的分析,串问串讲,倡扬少提问,多读书,多训练,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许多有识之士呼唤,语文课要上得简单、简单、再简单。教学环节尽可能地简化,做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7.
吴群英 《农村教育》2006,(10):55-56
在“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声讨中。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有人说,没有“分数”的标准。没有“升学”的压力,相对于中学沉闷的课堂,中职语文教学应呈现出一派生机,情况果真如此吗?据调查,现在大多数中职生重专业轻文化,对语文持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表明大胆改革。准备砍掉语文课,因为老师们觉得语文课实在难上,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了,甚至出现学生叫停语文课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新课程”也应该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语文并没有多少起色。世纪末的批判还是语文的隐痛。少、慢、差、费的状况改变了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了吗?事实上,由于对新课程的误读,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语文教学质量非但不能提高。还很有滑坡的可能。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关注文本、能力训练三个问题略陈浅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支玉恒老师说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语文课要重视朗读训练,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以读促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是许多语文课的有效做法。可以说,读作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在新课标的“硬性规定”和名师名家的“经验之谈”下变得更炙手可热,书声琅琅已经成为听课评课的热议,甚至是一堂好...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教学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讨论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究竟怎样上语文课、怎样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甚至是有了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的困惑。我认为,这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深层思考,是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犯“极左”“极右”的毛病。很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课改之前,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落实“双基”,闭口加强训练.动辄深透分析.自然遮掩了语文教学特有的灵光:课改后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羞于谈知识,怯于说训练,转而高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语文教学搞得花样百出、神乎其神。失去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今天,语文课改进入一个反思的阶段,当我们在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发展进程中,难免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舍语文而讲人文的现象,“以为只要是在进行读写听说活动就是在学习语文,或以为学习课文的内容就是在学习语文”(王尚文,浙江大学教授)。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活动课、科学课等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这引起了许多专家和教师的强烈反响。其实,坚守语文本位,加强“双基”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是新课标的固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语感培养——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界对于“语感”曾经有过一段沸沸扬扬的大讨论。但是,当时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并没有能够得出比较全面和一致的看法,这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遗憾,也给我们开辟出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广阔空间。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语文课要加强语感教育的呼吁。在许多语文报刊论文中,几乎言必称“语感”,大有“语感至上”“语感万能”的趋势。“语感”成为语文教育新观念的标志性概念,成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又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教学改革不仅仅需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需要有见地的教学评论。“真理愈辩愈明。”教学评论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而言,是一种“理性的爱”,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伪理论”和摒弃“误实践”,而且也能让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拨云见日,起到修正、丰富、深化和传播教学理论,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亲身示范,于最近举办了“刘云生‘心根语文课例’教学评论会”,将所倡导的“心根语文”置于教学评论的漩涡中,接受专家、同行的质询和评论,不但其接受批判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而且也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留下了无限思索的空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回想新课改的近十年,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这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许多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的应有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而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定远曾说:封闭式语文教学、接受式语文教学和分析式语文教学,成了语文素质教育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拦路虎”,“语文学习”应置于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高度去审视。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语文,让学生体味语文课的情趣和韵味,享受语文课的愉悦和快感,在语文课中提升生命的品位。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实践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直面一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和课堂调研,欣慰之余,就语文教学的课改不偏离方向。感觉到语文老师应当胸怀“三本”。第一当以生为“本”,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第二当立足教材之“本”。合理运用与重建“课内资源”,压缩课时、协调教学板块,大力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第三应把握教学根“本”,强调语文课就是教语文。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味。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调适学生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课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的要求,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要承担“心育”的任务。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适学生心理呢?  相似文献   

20.
简约是种美,语文课堂也是如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逐渐丧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降低。笔者从教学重难点、教学框架的建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开掘四个方面阐述,认为应该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自然朴素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