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考查内容] 现代文阅读是阅读的主体部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考查,珍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逐步感受、体验并形成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促进,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深浅适度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3.
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人类知识的传递大量的是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的,因而,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没有阅读理解,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理论的系统掌握和应用。阅读就是学生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对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思考与解读,从而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4.
龙兴娟 《辅导员》2010,(6):49-4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大胆发表对文章的感悟体验,以期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作文的基础是阅读,阅读是习作的营养。阅读过程是获取习作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要使学生有作文情感,应先从阅读中培养情感。因而,教师应研究作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策略,应在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作文情感的培养。为此,一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感受人物的生动形象和特点,感受事情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与学生一起阅读,感受作品的糟粕与精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 3.和学生共同实践,鼓励其保持读书的深厚兴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促进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8.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将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在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的同时,加强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积累和背诵,提倡交流与合作,那么如何搞好新课程下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课标》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一堂精彩的语文阅读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评价,把学生的个性魅力展现出来,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课程丰富的人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章产生不同感受和体验。语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自主阅读所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传统的语阅读教学不珍视学生阅读实践中的个性化行为。一篇章,划分段落层次老师讲定了,人物形象老师分析定了……这样,老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阅读实践主体意识活动。老师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  相似文献   

11.
注重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朗读应成为低年级阅读课的主旋律。
  【朗读能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并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朗读能使学生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朗读能使学生感悟语言美、情感美,并由此受到美的熏陶。朗读能促进学生阅读意识的形成,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品质的发展。当学生把朗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唤起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朗读应成为低年级阅读课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怎样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图书的亲近、熟悉,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农村小学,学生接受早期阅读教育比较少,低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师都应努力引导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经历“叩问”、“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犹如踏上阅读的快车完成感受、领悟、活用的多级跨越.实现新课程视野下的全程阅读,从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黄慧 《考试周刊》2011,(38):205-205
传统的阅读多着重于知识有效性学习,较少注重阅读时的内在经验感受,使得部分学生在无聊、淡漠和焦虑的负向阅读感受下,未能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更没有愉悦感受。本文从着迷与愉悦的概念谈起,运用心流理论分析阅读者阅读时那种注意力集中、忘却时间与自我的愉悦感受,并通过这种阅读提升学习能力与发展品格。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去引导出学生的阅读感受,让自己和学生都原味而纯粹地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真正读到作品的奥妙。为此,文章建议新课的导入要与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多元有界生本阅读。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栏目中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阅读要求以“体验”“感受”为关键词,非常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低年级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具体、合适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乐晓华 《师道》2005,(7):23-23
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活动,其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律的发现,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就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用语感去连接课与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相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鲜明的层次,把学生带进阅读的神奇境界。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究性阅读需要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愈来愈显得重要,“读风”盛行起来,有“读”占螯头之势。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目标、阅读策略都作了详细的要求.强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一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县有感受、理解、欣赏相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