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亮 《文教资料》2009,(30):20-23
吴纽缃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与左翼风潮所不同的艺术追求:以他所熟悉的湿热废墟为地基,用中国的笔,沉着地绘出众生百态,录下众声喧哗。40年代的《山洪》则显示出吴纽缃创作风格的转变,小说叙事话语的断裂流露出他在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上的矛盾心态,以及由此而来的审美困境。这也成为吴组缃在《山洪》之后走向缄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吴组缃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而这所谓“动态~浮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拥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挪小花的生日N杨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V1932年)《黄昏w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w樊家销》(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小说以及四十年代那…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吴组缃在创作时都把笔触伸向了普通民众可怜而可哀的生活,重点描绘了下层劳动群众和女性的悲惨处境,在他们身上投下了历史和现实的浓重阴影。他们不仅表达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有性格深度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个阴暗而又敞亮的文学世界。而在艺术层面上,鲁迅和吴组缃的创作共同体现出悲悯的美学风格,打破了古代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普遍流行的大团圆结局;两人深厚的国学根底和对西方文学的熟谙,又使他们的创作体现出融会中西的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吴组缃以其融合北平作家和左翼学艺术风格的小说创作引起了坛的关注。吴组缃早期的小说创作对妇女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时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时代社会变迁与人的生活处境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为现代学史贡献了“量”少而“质”佳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5.
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吴组缃的创作有着对鲁迅创作的精神血脉的继承。这里试图通过对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进行观照,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相承。  相似文献   

6.
吴组缃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关注着"人的解放"、知识分子命运以及乡土中国等话题。作为30年代的社会剖析派小说家,他的创作在现代中国文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吴组缃从皖南山村走出,可他的笔又回到了皖南山村。他初期怀着恋乡情绪描绘皖南农村社会生活,对那里的乡民们尤其是妇女们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30年代中期,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人心的变动与社会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绘制了一幅幅皖南农村社会迅速衰败的动态画卷;40年代,又以独特的文化审视,揭示了农民文化思想、民族性格成长的曲折、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五四"之后,新文艺领域中妇女解放的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大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愿望与诉求。文章通过作品人物分析,表现一系列人物形象,进而对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进行揭露。  相似文献   

9.
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其散文常常通过化"圆型人物"为"扁形人物"、人物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既是其强化散文社会使命感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文坛"综合的艺术"的大氛围使然.  相似文献   

10.
深厚的中西文学素养及儿时乡村生活经历使吴组缃的创作在充分吸收以往小说优秀技巧的同时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但因自身文化底蕴的缺乏,作者无法站在人类、人性高度俯视芸芸众生.这极大制约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深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那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业店伙”系列和“乡村女性”系列则表达了深切的悲悯,成为他作品中的作家、主题、和人物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完整的自然成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含蓄深邃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吴组缃小说中“人的异化”主题呈现出多层次性:其对“人异化为鬼”的描绘,达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人异化为兽”的描绘,达到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批判;对“人异化为物”的描绘,达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三者共铸,从而彰显出对“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秉承和“人的文学”的书写.  相似文献   

14.
吴组缃早期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三十年代的文坛极具个性, 但后来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写作, 其间的缘由值得探究。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话题: 他们这一代是如何从艺术个性的追求中趋归规范化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吴组缃以小说闻名,其实他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只是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综观吴组缃一生的散文创作,记叙真情实感是其创作的宗旨,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社会是他的创作理念,他坚持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创作主张以及圆熟的写作技巧,使他跨越了文体的疆界,不因内容而拘谨于某种表现形式,丰富了散文的审美张力,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吴组缃上世纪30年代创作小说《官品的补品》,声名鹊起。40年代开始,先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50年代初浸淫于古典文学,特别是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并担  相似文献   

17.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级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等级观念的压迫。吴组缃同情受迫害的女性,谴责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歌颂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颠覆父权制等级观念。吴组缃与“五四”及30年代女作家一起,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吴组缃的散文,评论界一直以来只关注其30年代的创作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吴组缃30年代的散文主要是反映皖南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惨状和社会的黑暗,内容深刻,写作也老道成熟。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一生不同阶段的人生足迹和社会动荡的印迹,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能体现吴组缃一生的为人为文,其中“真淳不伪”是其散文的重要特点。实录真实的生活、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是他各类散文的共同追求,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操守,作者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19.
茅盾是继鲁迅之后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着意捕捉和现实联系的事件,用典型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同时,又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他的小说,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吴组缃唯一的长篇小说《山洪》进行评述,认为《山洪》从农民的视角写抗战,写他们如何克服自身保守自私的传统思维,由观望等待到主动投入,由消极逃避到积极参战,在抗战初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该小说上半篇以农村生活为主,依然保留着作者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而小说的下半篇主要写游击队政工干部进村,由于作者没有这方面的生活,概念化痕迹严重,在结构布局,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对话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导致整部小说的不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