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龙江省阿城市电视台年仅54岁的记闫阿红,离开了这个她恋恋不舍的世界,却留下她的一双角膜,给了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重见光明的机会,也因此成了黑龙江省历史上第一位眼角膜捐献。  相似文献   

2.
张桂英 《新闻传播》2004,(12):54-55
记者总是以别人为活动中心,为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喜怒与哀乐、幸福与痛苦而高歌或低吟。然而身为记者的她,却因为特别的优秀、特别的出色而走入更多记者的视线,成为报道的对象。她,就是刚刚带着对生命的深深眷恋和一个新闻人的无尚荣誉离开这个世界的闫阿红;她,就是同时让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阿城市委分别做出向她学习决定的闫阿红。闫阿红虽然只是一个县级电视台的记者,但在实践记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上,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3.
在人群散尽、灯光黯淡、杯盘狼藉的时刻,发现现场只剩一个疲惫、孤单、空虚的自己……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看人生,脚踏实地写文章"是林里凭借50年的记者工作经验,给自己做出的精辟概括,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5.
耿伟 《新闻传播》2005,(9):20-24
今年7月初,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国核心媒体的几十名主力记者云集深圳,五星级义工丛飞10年资助178名贫困山区孩子、共捐献300万元、目前身患癌症仍在倾力兑现承诺的动人事迹很快在各大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上传播。  相似文献   

6.
7.
对于61岁的茅廉涛来说,获得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是他新闻生涯的最高荣誉,是对他37年新闻人生的肯定和褒奖。从他手上被笔磨出的厚厚老茧,从他面前那摞厚厚的新闻作品集  相似文献   

8.
鞠芝勤 《新闻导刊》2005,(5):F0004-F0004
在渝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共有140多家媒体的500多名记者参与采访报道,创我市新闻采访之最。在紧张与忙碌之中,新闻媒体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新闻争抢大战。短短几天,参加峰会报道的记者们采写拍摄了大量新闻及图片,及时向广大海内外读者、观众和听从展示峰会盛况,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用笔触、画面和声音,记录下这一历史盛会。  相似文献   

9.
一毛同志走了,走得实在太匆匆。2月21日,获悉他已病危,翌日上午,我又一次赶到华山医院探望。没有想到,仅仅过了7个小时,一毛竟画上了他人生的最后句号。  相似文献   

10.
11.
梁衡 《新闻实践》2009,(2):29-29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 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2.
万志勇 《中国广播》2005,(11):59-61
2003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颁奖活动在福州举行。在这次颁奖大会上,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刘静继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次荣获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后,第三次夺得这项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大奖。她打破了湖北播音史上的纪录,在中国播音界,这也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3.
王军涛 《军事记者》2005,(11):65-65
今年四月下旬的一天,第二炮兵某基地礼堂正在举行“岗位成才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当一位将军将一台笔记本电脑作为奖品送到一名上尉手中时,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受表彰的是第二炮兵某基地宣传处干事韩海峰。他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0年来,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潜心钻研业务知识,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火箭兵报》、《长缨》、《陕西日报》等媒体上刊稿600余篇,其中两篇稿件获全军军兵种报刊评比一等奖和三等奖。此外,他曾三次荣立三等功、10余次被解放军报社、火箭兵报社和二炮、  相似文献   

14.
【1】编采合一的战争 除了商业以外,对传媒影响最大的可能要算战争了。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我们又见识了这一点。从战争最前线传来的电视画面虽然比较模糊,但是却给许多观众一种逼真的印象,这正是数字电视的功劳。在伊拉克战争的炮火中采访的美军记依靠数字电视实现了新型的编采合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媒介存在着一种类似“文化撕裂”的“自我撕裂”,而正是在媒介的自我撕裂状态下,现实中的中国媒介离社会公器还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6.
(一) 按照一般会议发言的基本模式,我应该先问大家上午好。其实,这种问候是礼节性的,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此刻,我最想问大家的却是:你们来一个月了吧,对辽宁日报这个大家庭感觉好吗?对新闻工作,初步找到感觉了吗?  相似文献   

17.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18.
如今,工作、生活条件好了,有的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的作风却差了;接待高了,招待好了,新闻的精品却少了;交通方便了,离老百姓的距离亦远了。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十频道2月16日在《讲述》栏目中,重播了栏目主持人采访郑州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荣女士的访谈后,这个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作为这个节目的重要角色之一,我和我采写的报道被主持人当作节目的主线和脉络贯穿到访谈的始终。我采访的系列报道《施恩图报,我咋张口?》,在一年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我的记者之路走到第七年。我在职业生涯的记录中,刻下三个标签。 多么不平凡的一年。相信无论还要经历多少岁月,只要稍一回望都无法略去某些深深铭刻在人生中的痕迹一年来奔走在那几个惊心动魄的现场,每每看到同行都有空前的激动和亲切;因为穿过这其中的每一段时空,我们都需要前所未及的勇气、坚韧和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