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老师家的小孩儿可不好当。妈妈是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还是个主任。她长得漂亮,人缘又好,很多人都喜欢她。恰巧今年又是她负责我们六年级,这便使我更成名人了,有些同学经常看到我就在背后议论:"看!那是陶主任家的儿子!"我的身上闪着老妈的光芒。好多老师都格外关照我,更有一些"好事"莫名其妙地降临到我头上,这很让同学们眼  相似文献   

2.
引导职校生合理地应对来自社会或个体的"不确定",是后疫情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文章以探讨在"不确定"状态下,引导职校生接纳心理失衡、重建心理平衡的策略为目的,采用案例分析法,解读了青春期职校生的心理失衡,剖析了同理心在引导职校生重建心理平衡中的运用及功能,表明培养同理心是"不确定"状态下化"危"为"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到一家百货商店买东西,就在我踏上自动扶梯刚要下楼时,我忽然注意到扶梯旁站着一位妇女。她看上去60岁左右,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很害怕。于是我转向她,问道:“需要帮忙吗?”就在自动扶梯载着我向下移动时,我听到她轻声地回答:“我很害怕。”嗓音中流露出一丝不信任。“要我回来帮你吗?”我对她说。她点了点头。可是当我回到楼上时,老人又改变了主意。“我想我还是不  相似文献   

4.
提起刘继荣,很多人可能读过她写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家有中等生》等作品。在众多作品中,她最好的作品肯定是儿子。虽然和很多父母一样,她也曾为儿子的成绩焦虑过,但当她接受并欣赏孩子,以一个包容、温情的家长胸怀,培养出了快乐的孩子。刘继荣是个喜欢安静写字的自由撰稿人,孩子是个一千多名同级生中的中等生。儿子曾问她:"作为中等生的妈妈接受采访,讲话可有底气?不能为儿子列举几页纸的奖项,将来也没有名校招牌,可会觉得尴尬?"她也笑起来:"你不知道,全世界有  相似文献   

5.
“钝”悟     
<正>有一种情愫,你会无从表达,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还有没有人愿意听你讲这段故事。这个世界不需要有太多的同理心,就如同父母不能强迫子女能够和他们一样成熟理性地看待问题一样,岁月打破并隔断了平等对话与相互理解的桥。所以,如果你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就不会觉得孤独,也不会需要被别人接纳,便也不会有失望。但现实是,你不是世界的唯一,你只是世界唯一的你。和你一样确定是唯一的自己的人,与你从相逢到相识,从相识到别离。没有人能成功预测你的下一站  相似文献   

6.
从前,在一座寺庙里有个小和尚,他聪慧机警,常常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久而久之便被许多人知晓。一次,一位大将军无意中听说了小和尚的故事,心想:一个住在寺庙里的小和尚,见到的只不过是井口那么大的一方天地,会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于是,这位大将军决定考一考小和尚。大将军在过生日的那天,派人去寺庙请小和尚到将军府赴宴。小和尚刚一来到将军府,就进来一位妇人。妇人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初,我父亲在意大利北部乡村长大的时候,只有富人家才有能力供儿女受教育。父亲出身贫苦农家,他常告诉我们,就他记忆所及,他从未有过一天不工作。在他的一生中,从未有过不做事的观念。事实上,他不能明白一个人怎么可以无所事事。父亲读五年级那年,家里不顾他老师和村中牧师的反对,硬要他退学。老师和牧师都认为父亲是读书的料,可以接受正式教育,可是父亲却到工厂做工去了。从  相似文献   

8.
正一、柠檬是什么意思你的班主任是什么样的?反正我们的老班是个挺不靠谱的人。他年纪不大,就比我们大几岁的样子,刚刚从大学毕业,有无数的怪想法。他总是会给我们布置很稀奇古怪的作业,有时候很好玩,有时候很愁人。比如这次,他正上着课呢,突然心血来潮地让我们放学回去问爸妈,我们的名字都是怎  相似文献   

9.
梁鸿  倪玮 《大学生》2013,(19):58-59
正"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写打工者的书,《出梁庄记》是其中之一。我一开始不觉得我是在写打工者,因为对我来说,我写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打工者。梁庄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家,我关注是因为他们是我的亲人。我不是社会学家,更多是一个文学研究者。2008年,我自己精神苦闷,所以回到梁庄。当我回去,生活在我面前展开了复杂广阔的面貌。所以我越界了一下,从一个研究者成为一个书写者。"  相似文献   

10.
小关 《大学生》2016,(6):52-53
最近参加了一些学校里的一些创业分享会,突然发现自己虽然毕了业初入社会,但仍然还是学生,根基和各类资源还是在大学附近,那里全是激情洋溢的年轻伙伴,不论是那些可以凑一起高谈阔论的,还是那些可以窃窃私语的。正好团队逐步扩大了,我需要找一整套房子当"出了卧室就能上班"的办公室,于是我联系"某某家"房屋中介公司帮忙找一套学校附近交通、生活都方便的房子。  相似文献   

11.
正"年少时喜欢一个人,原因特简单。"她笑着说。单手一撑栏杆,翻身飞过去,夕阳下的操场,少年的背影,好帅气。他是不良少年,每天窝在最后一排,看漫画,上课睡觉,偷吃凉皮,偶尔在操场打打架,活动活动筋骨。她呢,好学生,为上一次抽考屈居第二而整堂课憋着不哭,眼睛都红了。高中三年,不敢也没有交集,只有两次接触。高三年级不许春游,他们一伙男生闹得凶,于是学校勉强答应去郊外爬山。乱哄哄的一群人爬山,她不喜欢,在山下坐了一会儿,又闹哄哄地一大  相似文献   

12.
木马的天空     
时光往前推一点儿,那里的人们也许心里就藏着一个木马,那是童年的回忆,是属于他们的专属物品。见到木马,是在一个展览上,有一个展品是陶制的木马,非常精致而且别有趣味。据作者说,这个陶木马是为了纪念她的童年,小的时候,外公会给她削一个小木马当玩具。那是个暖暖的午后,家门前那方小小的土丘上飘着层层木屑,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眯着眼睛认真地削去一块一块的小木头,一点一点成就  相似文献   

13.
心碎了,家已不在……砰!八年前的那声巨响,深深烙进我的心底,永远抹不去。当时的我还什么都不明白,只记得那夜,父母又吵架了。具体原因我不知道,我不曾忘却的是那触目惊心的一幕——妈妈零乱的头发披散着,眼里布满了血丝,双颊红肿,声嘶力竭地和父亲争吵着。她手里紧紧抓着一块石头,肆意地乱砸。爸爸头上的鲜血顺着短发流下来,一滴、一滴……让人看着揪心。他的脸紧绷着,如同成熟的紫茄子一般;眼睛怒睁着,瞪着母亲。随后便来了一大群人,撞开门,冲进来。大人们七嘴八舌,你拉我拽地带走了妈妈,也带走了我童年的梦。  相似文献   

14.
巴黎的鸟     
“啊——啊——”这是乌鸦的叫声。“咕——咕——咕——”这是鸽子的叫声。“啾——啾——啾——”这是麻雀的叫声。乌鸦、鸽子和麻雀是巴黎街头常见的三种鸟,其中鸽子数量最多。鸽子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黑的,有白的,有灰的……但爪子都是红色的。脖子上长着一圈彩色羽毛的鸽子十有八九是公鸽子,它们的体型有大人穿的鞋子那么大。麻雀一般是棕色的,只有人的拳头那么大。乌鸦全身乌黑,比  相似文献   

15.
熟记在心里的第一串数字,是父母当年所在工厂的电话号码。那时我和爷爷住在乡下,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一年才回来一次,我很想念他们。上四年级时,邻村供销社装了一部电话,好些天,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我好奇地问爷爷,电话是做什么用的?爷爷笑着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串数字。爷爷说,这是你爸妈工厂的电话号码,只要用电话拨这串数  相似文献   

16.
【文题设计】有一位极富善心的作家,一次,被邀请到一所聋哑学校做讲座。她用手语讲了这样一番话:"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里,那么今天,我们就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请不要奇怪我会手语,因为我的妈妈也是一个聋哑人,我对你们的世界感同身受,虽然那里无比静默,却蕴含着我对你们最真诚的爱与祝福!妈妈为了培养我,付出了她的青春,现在我是她的骄傲,她也是我的骄傲!而我相信,你们的父母也对你们寄予了无限  相似文献   

17.
打小报告者:他和大家站在“对立面”,用同窗的过错去“讨好”老师;他“正气凛然”,也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排挤;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却没有人看到他的孤独与挣扎。当我们回想起青葱岁月时,是否会感激有他,在我们一只脚踏入错误的泥潭时,义无反顾地拉了我们一把?  相似文献   

18.
杨立行 《家长》2014,(11):32-33
正其实,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是最好的性教育老师。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学业的压力,种种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会始终缠绕在他们的心头,由于这些问题总是那样的难以启齿,孩子们往往不知所措,于是自己看书、私底下问同学……专家指出性教育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  相似文献   

19.
我经历过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第一个家庭是我的亲生父母。他们很忙,一直在老家做生意,所以从小我就很独立,从初中开始我就独自带着妹妹在家里,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的放手,让我有了责任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我的妈妈是个比较悲观、性子急的人,加上生活的不顺畅,所以她总是无故地批评指责我,从小被打得最多的也是我,妈妈经常在亲戚朋友面前说我这不好、那不好,这让我很自卑。当时我的成绩并不好,职高毕业后我就出来工作了,现在回想起来,难道妈妈不爱我吗?不是的,她爱我,只是她不明白  相似文献   

20.
17岁的杨宇念初三,性格倔强,逆反心强,经常和同学起冲突,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喜欢和老师唱对台戏。开学不久,杨宇成了令所有科任老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学生。班主任对杨宇束手无策,请求我这个专门教思想的政治老师来管一管他。说实话,我和杨宇交过手。据我观察,杨宇叛逆的行为是有原因的,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的命令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和自己过不去,因而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