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文化的汇集,不仅造就了新疆精神谱系的丰富,也直接体现地理上的风土人情的多样。西疆面向多国,一直是理念最直接的输入地,南疆封闭安静,因而陈酿着最有民族特质的文化,而北疆处于欧亚政治和经济交往的犄角,开放成了这个地方最基本的性格,也塑造了更外放的新疆的面貌:长期受各种文化渲染,以及商业主义的推进,让伊犁等地的北疆,无论是民族交往还是人心观念,都更鲜活、现代。直到如今,北疆等地,也是整个新疆最富裕,最世俗化,也相对平和之地。北疆对现代思潮与商业理念的吐纳,在民国时期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的英国,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消费主义盛行,报刊和广告在这段时期都得到较大发展.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知识税的废除、邮递事业的发展,报刊成为广告信息的有效载体,与各行业都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同时,广告收入不仅帮助报刊走向了独立,而且促进了购买方式的创新.报刊与广告两者互相依托,逐渐形成联动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刘磊  白大陆 《新闻界》2009,(2):175-176
本文运用媒介社会学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方法及视角,分析了"19世纪美国商业广告名片的兴衰过程"这一传播事件.通过描述其事件现象,列举当时的社会现实,运用历史考察维度关照,探索其兴起,发展原因,以期为现今企业对商业广告名片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
钟建安 《历史档案》2007,2(2):87-9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和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重大转折,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潮.各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相继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经济贸易特权,使中国封建垄断性贸易逐步变为半殖民地性质贸易.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大量的传教士和外交官等涌入中国,这些来华西方人士为了顺利地在中国开展相关活动,切实加强了对汉语的学习。来华西方人士的汉语学习,其加重了近代历史上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奴役和被侵犯的程度,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该时期来华西方人士汉语学习也具有相应的积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了汉学的发展。因而,探究该时期来华西方人士的汉语学习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对外汉语传播、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19世纪60年代中俄西段边界的划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明方 《历史档案》2007,2(2):80-86
一 18世纪中叶确定的清朝西北疆界 清统治者在消灭准噶尔割据政权、一统西域之后,宣布:"准噶尔荡平,凡旧有游牧,皆我版图."[1]同时在西北边疆设立军政机构,对此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相似文献   

8.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汉语是必须的交际工具?编写汉外词典及语言学书籍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犹太启蒙运动(Haskala)学术研究往往认为,一小部分男性犹太知识分子精英,如作家或阅读现代世俗希伯来文本的读者等,致力于传播犹太启蒙思想的工作。因此便考察犹太启蒙者创办的某些社会公共机构,如学校、  相似文献   

10.
越南是中国的南邻,古为交趾之地,国名几经嬗变。公元679年,唐朝曾于其地设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交州,故又称安南。迟至1802年其最后一个王朝——阮朝开国之君阮福映按惯例向清廷遣使请封,“且请改国号为南越”^[1],廷议不允,于次年才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始此。在阮朝明命帝时,从1838年开始,曾一度称大南^[2]。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中叶,大批俄罗斯人侨居国外并在侨居地出版作品,这些文本统称“俄侨文献”。在中国,哈尔滨等中国很多地区也出版有侨民著作。黑龙江省图书馆已将俄侨文献作为特藏保护,形成规模。应该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文字学等多种方法,对这批文献进行研究利用,使俄侨文献成为黑龙江省图书馆深化服务与对外交流的信息通道。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文 《图书馆》2002,(5):78-79,90
文章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过程,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与封建藏书楼的本质区别,阐述了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美)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翻译,刘海岩审校的《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一书,近期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喀什是新疆第一个拥抱伊斯兰的地方,公元10世纪左右,伊斯兰文化从这片土地开始,向整个新疆生发。至2008年底,喀什仍拥有全疆约42%的清真寺。伊斯兰文化为什么得以和这片土地的人们发生这么契合的共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公元10世纪到19世纪喀什的故事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博物馆》2009,(3):97-97
“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和墨西哥西蒙基金会共同主办,此次展出的100幅绘画精品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拉斐尔前派等众多充分代表那一时期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中的藏品等量级的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16.
逯艳 《新闻爱好者》2008,(11):91-92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和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坛的大家。他们的作品如同镜子一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面貌,是其时代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威克菲尔德牧师传》和《理智与情感》正是能代表这两位作家写作水平和反映时代背景的佳作,其笔下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也不例外地被烙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笔者拟就这两个文本中不同女主人公的文学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到以下结论:虽然从表象来看,这两个文本中的女性形象非常相似,具有女性气质,秉承了美丽、虔诚、善良、孝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赵莹 《国际新闻界》2013,(7):151-159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京报》(即明、清《邸报》)"数十年来一直受到英国人的注意"。19世纪,《京报》不仅被西方来华人士所重视,其影响范围还扩展至欧美本土。在华英文报纸对《京报》翻译和利用活动,特别是《字林西报》开设的"《京报》摘要"专栏影响了19世纪中英关系的构建,1873年五国公使团觐见同治帝即为其中的典型事例:此事被当时的英文报刊称作"觐见问题"(Audience Question)。事件交涉的核心——"跪拜之礼"问题的解决未能打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成见,在华英侨在觐见之初所持的乐观心态反而最终归于失望和不满,其态度的转变与之对《京报》的先期定位及对相关译稿的后期解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不只是王侯将相的记事本,也不仅是阶级斗争的独幕剧,更多的历史发生在公共领域之外,那些极其平凡却无比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私人生活史》正是这样一部公共视野之外的历史,它包括五卷,本卷"演员与舞台"是第四本,描述的是大革命后一个世纪以来法国家庭生活的变化。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19.
李武 《出版参考》2010,(3):50-50
不熟悉美国纸皮书出版历史的人通常会认为纸皮书是20世纪的创举,并将Robert Fair De Graff于1939年5月启动的袖珍图书(Pocket Books)出版计划看成是美国大众纸皮书市场的开端.英国人Ian Ballantine也正是在这一年把企鹅公司的纸皮书带到了美国.但其实从历史的纵深角度来看,所谓的"纸皮书革命"是一种一直在持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陈力丹  王晶 《新闻前哨》2011,(7):104-105
19世纪初的英国,发生了一场交通和通讯革命,这场革命逐步扩展到各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殖民地,在传播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使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界进入密集型的社会交往时代。这场革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交往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