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书简     
三十写作,也叫做文章。这个“做”字,大有讲究。不“做”,文章出不来;太“做”,文章就做作了,不自然了,斧凿痕太重,人工味太浓,就可能显得不真实了.写散文,尤其不能太“做”.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立意、构思、语言,都应力求自然,本质,本分,本色,而不可硬要改变它的本来面目。这个意思,我说不圆满,想起鲁迅两段话,抄给你做参考:“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果全体雕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CIO吗     
中国有CIO吗?很多人会脱口而出:这个问题太简单太可笑了吧,几乎各个部门、单位、企业都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其主任不就是CIO吗?而且这个问题有意义吗?如果联系信息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做以下的思考、探讨,就能明白这一问题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听同行介绍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发展趋势》(以下简称《实践与发展趋势》)相当出色,找来细看,果然。称之为近几年来高教研究中难得的好书,似乎不为过,我以为。老实说,写这个题目的书是很难的。首先如何准确地评价我国高等教育十多年来的改革成效就不太容易。而这恰恰是做这个题目的文章所绕不过去的。高教理论界曾就此展  相似文献   

4.
也算是“媒介批评”徐舫州媒介批评是个大题目,功力不逮,不敢随便去搬弄它。每每遇到理论性太强的课题,我总怀畏惧之心,先自退避三舍。看纯理论性的大块文章也是如此,虽强接头皮逼自己咽下,终有吞食涩果之感。由是想到读者,对学问渊深的教授专家来说,我要说的人家...  相似文献   

5.
刘晓庆涉嫌偷税刚被捕,立刻就有媒体拿这个题目做起了文章。其实这题目是很不准确的,因为当时刘案并未判决,羁押她的地方是看守所而不是监牢——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谈。不管刘晓庆进了哪里,总之是不太体面的地方,那么是谁送她进去的呢?文章说是“她自己”。这话当然绝对错不了,有句古训就叫咎由自取,她不偷税,检察院能签字逮捕她?但如此回答,虽然一语中的,简捷明快,却未必缜密周全。她为什么会把自己送进去?除了她自己,还有没有其它的外在因素起作用?有人说刘晓庆“一贯胆大妄为”,所以才有今天这一步。然而胆子的大小,其…  相似文献   

6.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7.
关于书话     
关于书话止庵文章似乎向来有大品、小品之分,其间最主要的区别还在于前者旨在经世,而后者就没有那么严重,所以连带着作者写作时的态度也不一样。拿这个标准来看,书话一路文章自然应该算是小品。但是正因为作者的态度比较放松,没有太拿它当一回事儿,结果反而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8.
路强 《青年记者》2007,(14):11-11
我比较年轻,在一个区域强势媒体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的广告专刊,工资虽然不多,但是和周围的朋友比起来,还算可以。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充满了激情,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进去了。但是和外省同行的同龄人比起来,感觉别人更卖力,更富有激情。可能是因为太喜欢这个工作和行业,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能量激发出来。但是年轻人在一个很固化的体制里面,是不能多说和多做的。于是,一方面叹息环境不太适合,一方面焦急国内大城市的同龄人卖力工作而自己被抛在人后。  相似文献   

9.
刘立志 《青年记者》2016,(30):12-14
提起党报理论版,很多人的印象是:文章四平八稳、长篇大论;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印象不仅一般读者有,就连许多理论版编辑也有,甚至认为理论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应该说,这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理论版并没有硬性的文章模式要求,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谁也没有说过党报理论版的文体和内容必须如何如何,但是时间长了,就无形中将以往的文体和内容、形式等固化、程式化起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记得十几年前我正准备入行做理论版编辑时,身边就有热心人问我;理论文章还有人看吗?委婉一点的就说:理论太“曲高和寡”了吧?老实说,当时我自己也感到含糊.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的国内新闻报道是面向全国读者的,所以“业务性”“技术性”不能太强,否则大家看不懂,没有兴趣看,看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这个问题,对于一些不太专门的行业的报道说来,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甚至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些行业,或者本身并不专门,或者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例如体育方面有些球类运动,虽然也有不少行话术语,但一般人都懂得、都熟悉,所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也就不碍事。  相似文献   

11.
时评散论     
理性的时评有两种写法的学术批评。一种是“指名道姓” ,有明确清楚的批评对象的 ;一种是把批评对象笼统地罩在所谓的“有的人”、“有的文章”等等虚名之下 ,然后开始发表宏论。前一种写法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功力 ,了解批评对象 ,能够对自己发表的批评负责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允许你来扭曲事实的。后一种写法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可是哪怕批评做得再漂亮 ,总让人读来不过瘾 :这个对象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想敌”呢?是不是批评者自己的莫须有的揣测呢?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概括是不是准确呢?因为…  相似文献   

12.
编家四忌     
编家四忌王建辉【武汉】我有时这样想,文章不要考虑开头,有话就说可也。这就直奔主题了。做编辑有四忌─——忌不爱书。从正面说,编书人首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其实这并非我的发明。叶灵凤说过他是一个爱书人。陈原也说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要是一个爱书人,这是做好社长总...  相似文献   

13.
陈雪梅 《新闻前哨》2006,(11):25-25
1998年,白岩松为足球义赛来到黄石,有记采访他时间:在你的采访过程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白岩松立马回答:作为中央台的一名记,如果只有一件事被感动,那我就太悲哀了。白岩松的快速反应,既彰显了铁嘴名记的水平,同时也说明一个有责任感的记,其爱憎是分明的,情感是丰富的,在采访过程中会常常被许多事件和人物所感动。在这个被感动的过程中,记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在这个被感动的过程中,记也会变得才思敏捷,笔墨酣畅。如果能巧妙地抓住这个感动来做章,你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在党报做了几年编辑,最费思量、最伤脑筋的莫过于做新闻标题了。凡是做过编辑的想必对此都感触颇深。标题之于新闻就像眼睛之于身体,这道理大家都懂。在新闻研究类书籍中,研究新闻标题的不能说是占了半壁江山,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标题做得好,新闻也就成功了一半,这话一点不假。让新闻标题回归新闻事实。为什么今天提出这个命题来呢?因为现在有的新闻标题还不太像新闻、所含新闻事实还太少,新闻已经改革了、版面已经改革了,新闻标题却没有改革,或者说改革不到位;还因为我们已经提  相似文献   

15.
题目有些不准确,本应叫做“怎样当经济记者”,但太一般化,太直白,于是改头换面,以求时髦。时下为文,就兴这个,未能免俗也。做经济记者,从没想过。考大学时报的是哲学系,鬼使神差,被抓到新闻系,命定要吃记者饭;毕业后,又被招到财贸报,和经济打上了交道,屈指一算,九年矣!怎样才能当一名称职的经济记者?经济记者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主持人,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力和驾驭节目的能力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仅凭“脱口秀”的本领,应付节目可以,要想出好作品就不容易了。我感到现在有不少主持人直播节目存在一个通病,就是节目做得浅、做得浮,原本一个好选题,主持人却深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老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媒体也做过不少文章,怎么办?问题不解决,当然还得写。这是社会责任感使然,媒体责无旁贷。问题是文章怎么去做?如果重炒冷饭,受众肯定不欢迎;如果来一些一般性号召、动员或批评,也无济于事。其实,关键在于文章能否抓深、出新、出彩。如果做得好,受众照样能感到耳目一新,实际工作者也会感到真正抓到了实处,评论的战斗作用和影响力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农民负担加重的问题,讲过多年了,再做文章自然有困难。安徽日报2000年1月3日发表的经济时评———《警惕加重农民负担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功力是"编"出来的,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改出来的,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实践出真知。一本书出版了,它不仅是作者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编辑功夫的外显。书中不仅可以"见"作者,也可以"见"编辑。笔者做编辑工作已快20年了,对这个行业介入得越深,了解得越多,对编辑工作的期望就越高。随着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一、真理永远是最简单的 真理永远是最简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千万不要让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理论搞糊涂。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 “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太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贡献。”办报也如是。 所谓简单,就是凡事都有最基本的规律。认识、尊重、应用这些规律,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相似文献   

20.
杨江 《青年记者》2012,(1):36-38
沉默半月后何以成新闻 5《底层的懦弱》是我发表在2011年第45期《新民周刊》上的报道,聚焦了2011年10月22日发生在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的一起“联防队员”强奸案.我在文章的开篇中就提到“这起强奸案从三名涉案当事人命运发生交集开始就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其实,回顾这起新闻事件发酵的过程,我们亦可发现,这个新闻从媒体介入之初开始也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