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化为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也从满足生存需要的“使用价值消费”转向满足社会定位需要的“符号价值消费”.在他看来,这一转化的内在逻辑体现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之中.他力图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去超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批判理论语境之中寻求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突破点,并以此来建构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社会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
不良校园贷迎合了校园借贷服务停滞时期大学生的借贷需求,但其极端恶劣的贷款后果和屡禁不止的治理难度给高校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选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世界出发理解其参与不良校园贷的行为,并以符号消费理论视角反思其行动逻辑.结果表明,符号焦虑引发贷款思想的萌发,符号区隔导致贷款事实的产生,符号幻境致使贷款行为的深入.由此,高校应将学理分析引导与社会工作方法教育相结合,解构消费逻辑,弱化符号焦虑的控制;提升自我认同,摆脱符号区隔的影响;重建消费意义,走出符号幻境的操纵.  相似文献   

3.
不良校园贷迎合了校园借贷服务停滞时期大学生的借贷需求,但其极端恶劣的贷款后果和屡禁不止的治理难度给高校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选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世界出发理解其参与不良校园贷的行为,并以符号消费理论视角反思其行动逻辑.结果表明,符号焦虑引发贷款思想的萌发,符号区隔导致贷款事实的产生,符号幻境致使贷款行为的深入.由此,高校应将学理分析引导与社会工作方法教育相结合,解构消费逻辑,弱化符号焦虑的控制;提升自我认同,摆脱符号区隔的影响;重建消费意义,走出符号幻境的操纵.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是当今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符号的本体论做过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以符号学的视角审视当代社会及其症候,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认为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上而不是在物质层次上。在一个已经符号化的消费社会里,人们通过消费各种作为符号的物品,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鲍德里亚关于媒介的后现代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有关“仿真”和“拟象”的理论,认为我们目前所处的就是一个新型的仿真时代,随着微观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的仿真能力日益强大,使仿真不再仅仅意味着对原型的模仿,仿真物发展为由结构价值决定的没有原型的事物的摹本———拟象。在符码主宰的彻底的表征危机之下,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东西都将带上超现时主义的拟象特征,真实实在会完全消失在影像和符号的迷雾之中。鲍德里亚重写了符号—现实的关系,以他特殊的理论视角梳理了当代生活世界的主题与客体的构成和交往形态,对当代欧美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消费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不仅实现了对人的解构和重新“编码”,让人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而且将消费演变成一种符号消费,导致人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在当代中国,超越消费主义、克服消费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于可持续消费的构建、传媒公共领域的重塑以及大众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样态的基本判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在生产流通领域广泛应用,平台消费成为主导型消费样态。从符号消费到平台消费两者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深层资本逻辑的继续和剥削样态新近演化的结果,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隐线,即加速逻辑。增殖而且是加速增殖是资本的“唯一生活本能”,刺激消费而且是加速刺激消费是资本增殖的内在需要。对社会消费样态的不同理论判断影响着对资本主义超越路径的探索。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径设计,而平台则成为当代左翼加速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基本技术“超信”,主张在当代资本主义技术速度的基础上再加速,以冲破资本主义外壳抵达后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7.
余妍 《海外英语》2011,(5):323-324,332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上物质基础的日益丰盛,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消费,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消费社会大众媒体的鼓吹与宣传下,对品牌物品的消费还反映出消费者社会身份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将符号消费视为一种能够建构自身身份与提高社会认同的途径,试图通过消费某种品牌的产品来显示自己的社会身份与地位。该文结合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研究理论,试析中国社会现存的符号消费现象,研究认为:在消费社会,人们不仅被大众文化的消费话语和符号操控下进行符号消费,并且这种异化的,虚假的消费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导致整个社会乃至世界承受资源匮乏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拥有一款优质品牌的手机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炫耀时尚潮流的资本。"iPhone热"的兴起便在这种消费文化环境中应运而生。iPhone所代表时尚符号的文化意义和区隔效应,由产品产生的消费行为的文化意义、产品品牌所构筑的时尚产业和产品具有的霸权性质三个方面构成,这也是iPhone所隐含的符号价值和潜在消费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消费取代生产的逻辑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人们消费的对象,在形式上是物,而本质上则是物所代表的意义,消费的真相不在于享受物,而是要实现生产、建构和控制的功能。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研究日常生活的消费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生产不断建构的产物.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文化景观以符号为特征,传播着丰富的人为内涵,满足着旅游者的旅游符号体验需求.通过对符号学理论的解读,分析符号学理论背景下旅游文化景观符号的生产和消费,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建构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营销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电视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的广告创意应该使该广告成为标志某一产品个性的符号。在现代社会,商品竞争日益激烈,广告事业不断发展,利用符号学知识进行广告创意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当代社会最活跃的消费文本之一,电视广告自然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结合对符号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符号学家索绪尔、皮尔士、雅各布森、巴尔特等人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能指与所指、组合与系统、外延与内涵、隐喻和转喻,分析了维系电视广告秩序的各个符号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组合效果和受众可能对广告符号的理解以及广告符号将会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是对需要的满足,而是对符号编码进行社会区分的过程,传统的消费理论用需要的合法性遮蔽了生产的社会政治目的性,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物.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由于预设了真实的主体及需要,同样没有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彻底解码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进入符号学视阈,通过构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将矛头指向符号价值与符号形式.对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我们要客观地分析、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15.
现代广告通过情感式诉求及“生活方式”的表现策略,向受众传播超越产品功能的附加意义,传播企业品牌等符号,来满足消费者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受广告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消费,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讲述了主人公尼尔·克勒门的一段短暂恋情,展示了消费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身处消费社会,尼尔不自觉地采取了以商品的符号价值来解读周围的人和世界的视角。尼尔恋爱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在消费社会的矛盾处境:一方面受到它表象的诱惑向往物质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受其意识形态和规则制约无法实现阶级跨越;既对现状不满又无法超越,只好在迷茫中妥协,重新开始找寻自我。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符号消费日益突出,要求现代企业从符号消费的角度整合品牌营销策略。符号营销将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营销的新利器。中华老字号“红星二锅头”通过符号营销获得了巨大成功,值得其他中华老字号企业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符号的消费和广义的媒介 鲍德里亚说:“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蕴含着‘意义’的消费。”这里的“意义的消费”,实际上就是指符号的消费(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而进行的消费被称为符号消费),是消费产品所代表的一种象征和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消费社会本质上就是符号的消费。  相似文献   

19.
时尚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符号消费。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使物品获得符号意义的4种手段,粗略解读了时尚消费,分析了符号学对于企业营销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卞娟 《文教资料》2011,(14):32-33
本文拟从消费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消费现象及其背后深藏的社会含义。物品的符号价值用于建构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名望。夸示性消费与奢侈品的浪费在二十世纪初仅限于有闲阶层。消费文化理论大师让.波德里亚和索尔斯坦.维布伦为解读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