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举是隋、唐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考试取士制度。他们“揣摩国民之利己心”,采用科举方式,驱诱士子以毕生精力,孜孜于忠君古训,消磨自由意志,养成其“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从而使其统治得以维持不堕。蔡元培的前半生,就是消耗在科举生涯之中。1872年,蔡6岁(虚岁,下同),进家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先生     
余毅 《21世纪教育》2003,(12):72-73
本文作于1942年蔡元培先生74岁时。作者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概述了蔡元培先生自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整顿旧北大平庸涣散沉闷的“衙门”校风、倡导自由民主动平等的现代学术的实绩,从而证明文章的主要观点:无论在教育还是在学术上,蔡元培先生都是开风气者和奠基者;他以崇高的地位、热烈的情感、真实的见解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文章收束处,点出蔡元培先生看似平常却堪称改写了现代中国历史的“中心主张”,一则总结了蔡元培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二则文气贯通、首尾呼应,饱含了一个亲炙其教的学生对恩师的深切理解和醇厚感情。是一篇寓深情于平淡叙事之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21年前的今天,光耀中国近代历史的五四运动在北京大学里燃起了第一把烽火,因为参与这一运动的人,抱着不惧迫害、不愿妥协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但把古文学打倒而建立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新文学,他们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一场极大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不记得在哪家报纸上曾读过如下一则小品文:话说蔡刚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教育艺术家。一次,他从成都到南京去参加一个育人研讨会,在火车上,恰逢对面座位上坐着一位很时髦的杭州姑娘。他就顺便向她打听南京的素质教育。谁知,该姑娘一问三不知。他就此打住,保持沉默。忽然,杭州姑娘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问他:“先生,您贵姓?”“免贵姓蔡。”“哪个蔡?”姑娘有些不明白。“蔡和森的蔡。”姑娘摇摇头,表示不知道蔡和森的蔡是什么蔡。“就是蔡元培的蔡。”姑娘仍是一副困惑的眼神。蔡刚见她连蔡元培都不知道,气愤地用手指蘸了点水,在茶…  相似文献   

5.
袁瑜 《师道》2005,(1):52-53
不记得在哪家报纸上曾读过如下一则小品文:  相似文献   

6.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  相似文献   

8.
9.
编者按:199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的百年华诞,也是我国教育界、学术界、文化界的盛大节日。在这次规模空前的百年校庆纪念活动中,举行了十几个影响深远的国际学术会议。我校刘宗棠教授应邀参加北大校庆,出席“纪念蔡元培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蔡元培先生与新思潮》。本刊及时发表这篇论文,以纪念我国近代最杰出的伟大教育家、中国新型教育的开拓者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位卓越代表,是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是既平易近人又伟大而崇高的“人世楷模”。蔡先生曾说过…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每当愤世嫉俗之刻,鼻青脸肿之时,心灰意冷之日,只要想想他们的音容,想想他们的笑貌,便渐渐地会心情舒缓起来,觉得人生还是值得留恋,生活总算存在价值,社会毕竟还有温暖。经常的,为着有这样的人,有幸识得这样的人,感谢上帝、安拉和佛祖。这样的人,在长辈中有几位,同辈中有少许,晚辈中有若干,而长辈之中排在第一的,是黄济先生。人人赞黄先生好人:好脾气、好涵养、好风度。在我看来,是缘于他淳朴简  相似文献   

11.
2003年的隆冬季节,我们在宁园握别陈省身先生.2004年秋天,陈先生见到了《陈省身传》的发行,并亲自签名向200位同事和朋友送书.这年,他已经93岁高龄.  相似文献   

12.
我最初知道朱先生的名字,是上小学六年级读了他的著名散文《背影》。文章朴实自然,亲切感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直接接触朱先生,是在1946年暑假,我由北京大学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朱先生是中文系的系主任。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于1910年11月21日出生在江苏无锡,3岁开蒙,5岁入学,6岁学《毛诗》,7岁开始阅读《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唐》等小说,10岁开始接触外国文学,15岁开始写古诗,19岁考入清华西方语言文学系。1935年与杨绛女士结婚,同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Exeter College)攻读文学硕士学位。1937年夏天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秋回国,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53年入文学研究所任二级研究员,1963年升为一级研究员。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8年逝世。著有《钱钟书集》13卷、《钱钟书手稿集)45卷,其代表作《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畅销国内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优秀的经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我在床头和书房的桌子上,常常放着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并不断去阅读和思考。正因为深爱南老的著作,所以,对他老人家心向往之,渴望有一天能够亲聆他的教诲。几年前的一天,我在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的弟子羊涤生先生的引荐下,有幸和著名雕塑家陈修林先生相识。两位七八十岁的文化大家,十分敬仰南老,在南老的  相似文献   

15.
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颉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相似文献   

16.
俞叔迟先生是我最景仰的学者之一,他的逝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大损失。我和俞先生相识是在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不久的时候,那时俞先生在语言所兼任副研究员,我在语言所任助理员。由于俞先生平易近人,他又和语言所的周定一、陈士林先生曾在北大同班上学,所以我和俞先生一见如故。每次见面时,俞先生常发表他对汉语语法的高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俞先生认为汉语假设关系的偏正复句经常以简化形式出现。他举的例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6,(4):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8.
1986年4月22日,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青铜器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顾问、研究员陈邦怀先生病逝于北京。一年来,陈老作为一位德高望重、卓有成就的学者,作为我们的一位最好的老师,时时使我们怀念。陈邦怀先生(1897——1986),字保之,别号  相似文献   

19.
<正> 兴云来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诚然是一个不幸的消息,许钦文先生与世长辞了。听到这消息,面对窗外积雪,黯然者久之。我知道钦文先生的名字,是三十年代读中学的时候。和先生见面,则是在一九七五年的冬天了。其时,我正在宣城安徽劳动大学中文系教书,分管系里的科研工作。全国提出要  相似文献   

20.
萧军先生在我辈心目中,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尚没见他的时候,脑海里总是印着两帧情景:一是在一个北方的大雨滂沱的天气里,他撑了一柄不知为什么被我想象成非常巨大的雨伞,卷起裤脚管,粗壮的小腿着齐膝的大水,去一个小小的被困的旅店里,将我热爱的女作家萧红拯救了出来。二是在鲁迅先生的灵堂,忽然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