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主流学派,实践美学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初露端倪,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实践美学通过内部与外部的争论向前发展。实践美学外部的争论兴起于九十年代,主要是与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潘知常的生命美学,张弘的存在论美学等论争。在这方面很多学都有论述。同时在论争中不少学注意到了实践美学内部各家观点也有分歧,但缺少系统论述。内部的争论是促进实践美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本即是对内部分歧中的一个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林朝霞博士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一文中追溯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交锋和各自发展的历程,理出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及新实践美学在争鸣中发展的学理脉络.但是,作为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概观和综述,该文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从对立和斗争的角度谈论,忽略了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各美学流派是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发展的事实.文章不乏对后实践美学的褒扬之辞,但没有正视后实践美学理论本身的缺陷.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论说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界定清楚概念和范畴,澄清论证交锋所在.  相似文献   

3.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4.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文章针对其论证的焦点问题,在哲学的框架内,依据两派论争的内容,总结了其论争的焦点。该焦点是围绕实践这个核心概念,然后在实践的地位、功能、性质、过程和结果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实践与美学、审美、生存、超理性和超越等五对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是对生命美学的扎实贡献。但是,其不足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关系,对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论价值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6.
高尔泰苦难的人生历程与特立独行的治学风范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逻辑起点上,高尔泰提出研究美学首先要研究人学,人学是美学的起点;在理论特征上,高尔泰立足于浪漫美学的内在要求,充分展现了浪漫美学的对立性原则、情感本体论和精神的主体性等美学特征;在价值追求上,高尔泰执着于人的追求从而试图建构人学美学,彰显着鲜明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论争表达了美学界对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及方法论的强烈吁求,同时也暴露了美学界的浮躁情绪.这种浮躁情绪表现在,"后实践美学"否定实践美学的无根据性和否定实践美学之后缺乏超越性的理论构建,暴露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困境.面对这种困境,张玉能主张回到"实践"范畴这个根基上,对"实践"范畴进行现代性诠释,并对"实践"范畴体系进行了多层次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后实践美学”主张“突破”和“超越”“实践美学”,从“生命”和“生存”寻求美学的理论深化。本文认为,必须分清“实践美学”和“实践本体论美学”,正确把握实践和美学之间的中介与切入点,不能离开实践唯物主义去认识“生命”和“生存”,审美功能论上的非实践观点只能使美学陷于自我幽闭。中国当代美学应十分珍惜20世纪中叶选择的“实践”这个理论基点,现在需要的是回到实践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美学,才能真正超越“实践本体论美学”,把美学实实在在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美学与现代教育学的共同视点是人学.以人为本,从人的终极关怀的生命美学的视域考量,能够打开教师专业发展新的视域。教师专业化是成就作为人的教师的生命历程,而美的尺度的延伸是借以实现教师的生命美的生成与教师专业化生成的二元叠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诗意延伸。从而实现教师生命的终极关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超越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人学维度而言,超越美学在主张人的存在论、人的具体个性与人的精神自由等方面与实践美学主张人的实践论、人的社会性以及人的理性等有相当大的差异,并呈现出自身理论的特殊性。在流派纷呈的当代美学理论中,超越美学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对丰富人学理论的研究,推动文艺美学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世纪性难题。实践美学的狭窄性在于把美仅仅归结为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后实践美学把美学变成了人学,其狭窄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美是和感觉相联系的,是人的一种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12.
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美学讨论。通过回顾这场论争的经过及对争论焦点问题如存在论概念、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实践范畴等的探讨,比较双方在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这场争论的最大的理论意义是使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在中国当代美学中出场了。  相似文献   

13.
生命美学理论是在对实践美学进行超越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的,但是生命美学理论在对实践美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同时,却处处显示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这让人首先不得不对生命美学理论的提出基础产生质疑。文章简单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下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精神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化衰落而新化萌芽的革命时代。面对时代的困惑与论争,他重新复活了中国古代以周易庄禅诗画为典范的美学精神,研发意境结构。阐发散步美学理论,并以化批评方法、中西比较方法对转型时代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5.
揭示了被人们忽视的朱光潜庞大的美学体系的内核-生命美学思想。同时认为朱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与他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而他的人生态度却是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是西方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6.
生命美学是以个体(生命)为起点和目的的,以生命为中心落到实处就是以个体为中心。人是实践的主体,人首先是作为身体而存在的,人是身体,因而身体是实践者,实践总是身体的实践,而身体是个体。回到身体就是回到个体(人),回到个体就是回到身体,回到身体便是回到实践。身体美学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赵洋 《教育科学论坛》2007,42(11):60-61
美学与现代教育学的共同视点是人学,以人为本,从人的终极关怀的生命美学的视域考量,能够打开教师专业发展新的视域。教师专业化是成就作为人的教师的生命历程,而美的尺度的延伸是借以实现教师的生命美的生成与教师专业化生成的二元叠  相似文献   

18.
生命美学(Life Aesthetics)是十九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重要美学流派,它在诞生后迅速在中国文化界获得了呼应。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尽管生命美学已经被认作最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但要确切地判定哪些美学体系属于生命美学范畴,仍要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因为有些并未被命名为生命美学的美学实际上是生命美学,而某些被称作生命美学的美学却没有完整地体现生命美学的本质特征。生  相似文献   

19.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或者说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可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两个角度看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其哲学基础即哲学本体论问题,而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和美学的存在,则直接关涉到美学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等内容的梳理,以期对禅宗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其中,对于禅宗美学的性质,就学界存在的几种分歧——“生命美学”、“修养美学”、“直觉性美学”以及“自由美学”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