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丽 《新闻通讯》2014,(2):18-20
“帮汪峰上头条”的微博引发了网络与现实中的全民关注与参与。“帮汪峰上头条”事件的传播过程反映出随着近年来微博舆论动员的新特点,动员对象从线上走向线下、动员策略开始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动等。这些变化使得微博社会动员的话题目益带有社会普遍意义,也使得其动员策略日益多元而具有大众化倾向。在这种新形势面前,传统媒体应当坚守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2.
在微博舆情新形态下,主持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之间游走延伸出了“意见领袖”这一全新的角色定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喉舌”,在面对社会公共舆论事件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行动空间.在微博舆情时代,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体察“微舆情”,反馈“微互动”,敏锐鉴别信息真伪,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使微博与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播音员主持人能力培养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3.
王艺 《新闻界》2012,(1):6-9
微博舆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日益呈现出舆论场的特征,其舆论生成和传播流程很难用传统的媒体技术参数和研判系数来衡量.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分析样本,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维度解构微博舆论场的内涵,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属性、情感立场和舆情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李天一事件”、“长春婴儿随车被盗案”等—系列近期微博焦点事件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对舆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微博的作用在于将客观事件转化为微博事件,唤起舆论,并使社会焦点议题涌现;爆发期时,微博的舆论作用机制主要是事件现场呈现、事件真相挖掘、事件的舆论集散和观点导向;延续期时,微博则成为全民监督、信息反馈的舆论平台,而后发的突发事件又将对元事件的舆论热点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5.
吕菲 《今传媒》2012,(7):21-23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迅猛,政务微博也得到重视。尤其是2011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中国舆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的转向微博。但是不成熟的政务微博还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于政府,如何利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公共课题。  相似文献   

6.
自2009年中国政务微博问世以来,政府部门开办微博的热潮延续至今,在网络这个舆论阵地上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政能量”.而对这股“政能量”的有效管理及合理运用,势必促使其进一步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正能量”.本文以“南京发布”为例,阐释了当前政务微博的使用现状,剖析了相关部门对政务微博的管理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促使政务微博进一步从网络上的“政能量”向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转变.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房祖名柯震东吸毒被抓,引发微博热议。相关微博话题成为当月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作为微博舆论场中的一种具象化的传播形态,本文探讨在共景监狱场域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微博热门话题在此事件信息传播中如何形成及其特点,以及公共事件微博话题传播中"共景监狱"式的社会信息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微博作为自媒体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代表,广泛影响大众生活,借助微博平台引发的微博舆论,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微博舆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根源,探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微博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9.
作为仅次于传统媒体的第二大网络舆情源头,微博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成与演变,给政府事件处置及舆情应对带来诸多挑战;如"把关人"作用受限造成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在突发事件中具有巨大舆论凝聚力,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等。因此,建议:法律层面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网络传播法律法规;操作层面完善政务微博系统,及时引导网络舆论;理念上加强微博伦理导向建设,促进理性公民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观点的公开”市场上话语权争夺日趋白热化,政务微博要掌控主导权,推进微博良性发展.本文提出其运行管理策略主要有:一是微博自主平台,培育更有文化归属感的参与,引导、培育公民精神;二是订立规制,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不同主体的行为规范与责任;三是做好微博和其他问政渠道、电子政务的衔接,做好网上“入口”和线下督办“出口”的衔接;四是加强社会动员机制,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它不仅成就了信息几何式的“广播”,而且“广播”了微博的影响力.本文从微博“广播”效应的表现特点、微博“广播”效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微博“广播”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三方面探讨微博的“广播”效应.  相似文献   

12.
姜巍 《今传媒》2012,(11):19-20
微博时代,如何有效进行舆论管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强微博舆论生成、引导和监测机制建设,创新舆论管理模式,在当前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形势下,对于政府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曾经在奥巴马大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微博,如今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异军突起,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舆论格局,同时也刷新了参政议政的模式.微博问政作为一项新的问政方式,对执政者来说,不仅是全新的挑战与考验,同时也是提高治理水平的机遇和载体.如何充分利用微博这个舆论场,提高政府的网络执政能力成为当下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张蕊  洪金梅 《新闻世界》2012,(5):124-125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为民众搭建了一个公共意见的交流平台,民众的参与又将微博打造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民间舆论场。面对舆论引导的新变化,一些政务机构利用微博发声,发挥政务微博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传播时代,微博以其对现实深刻的影响力和快、深、广的冲击力被广泛地提上了日程。本文以近年两起微博热点事件为研究对象,把微博事件划分为首发于微博、发酵于微博两类,从事件的初期、发展、高潮来详细解读微博在舆论生成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分析目前在微博舆论生成过程中微博传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引导微博发挥社会正能量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6.
微博具有社会号召力、信息传播力、舆论扩散力。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微博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同时,微博也被广大民众簇拥着坐上了法官的位置,被赋予了审判力。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3)
本文以一起记者被打事件为例,分析了推动维权活动展开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微博与意见领袖,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倡议和利益表达的实践空间。研究发现,微博在S事件动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事件直播和可视化,建构群体认同,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进而促成了舆论共鸣;"意见领袖型"记者起到了居间联络和组织动员的作用,这包括建构虚拟组织、情绪动员和联络制度性社会资本等。本文最后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活动的可能性及局限。  相似文献   

18.
张芝龙 《东南传播》2013,(12):44-46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近些年来所衍生出来的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网络信息发布与互动的新高地.利用微博进行的讨论不仅吸引了数量庞大的用户,而且也获得了政府机构特别的重视.微博动员不同于传统社会动员,具有泛组织化的特征.文章从微博动员的基点、目标、途径、逻辑以及效果等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微博动员泛组织化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伶俐 《今传媒》2011,(11):97-98
"即时性"是微博作为媒介最大的特点,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微博成为民众最直接、最快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仅提供最早信息源,而且成为传统媒体新闻源和事故信息聚集点,并参与舆论形成、发展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突发事件传播报道模式。与此同时,微博在此次事故中还发挥强大动员功能,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援。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典型的自媒体,微博成为多元信息传播集散地和多元意见广播场,以“碎片化”形式消解着主流媒体“中心化”权威性,成为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媒介和舆论力量.因此,对微传播及其调控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