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2.
正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基地、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复旦大学举办,这是一个以女权主义为主旨的学术会议。笔者策划邀请了三部大陆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携片参与会议,希望借此建立一个女权主义与中国纪录片对话与合作的渠道,在此之前,这样的渠道基本匮乏。这三部纪录片分别是徐童的《麦  相似文献   

3.
由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关注媒介再现的女性工作者形象,相较于过去对于女性呈现的"他者化"和"被偏见",本文以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妇女网》上对于女性工作者的88条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辅以幻想主题分析法对其进行演绎,突出女性工作者在职业、性别、国家上的角色形象,并建构出中国妇女网在女性形象特质、叙事特质、议题特质上的语艺视野,表征出中国妇女网客观真实公正地呈现了女性工作者的媒介形象,在促进男女平等的道路上以及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性别与传播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介绍了“性别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边缘”学科的历史兴起、研究领域及其对传统学科的挑战。它 70年代兴起于西方 ,有三个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女性传播者、传播内容、女性受众。需要强调的是“性别”一词特指社会性别 (gender) ,而非生物性别 (sex)。性别研究进入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虽不长 ,却因其独特性和批判性而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李卓 《新闻传播》2012,(3):186+188
本文借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冲突"理论分析当下中国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阐释媒体(特别是女性媒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探索媒体推动和促进女性人才发展的做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11)
<正>2017年6月10日-17日,为期八天的复旦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工作坊在复旦大学举办。迈入21世纪,新形式的等级组织结构正在通过传播产业的渗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媒介组织的赢利目标与资本主义、异性恋霸权、父权制的规训力量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会性别的权力等级与种族、国家、地区、城乡、数字技术、公民身份、都市空间等范畴紧密交织。本次工作坊受邀学者就女性主义与媒体再现、社会性别与数字技术、历  相似文献   

8.
熊琦 《当代传播》2012,(3):46-48
本文通过对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入选论论文和相关发言的梳理,从革命话语,社会性别,视觉再现等层面综述了本次会议议题的研究现状。文章认为本次会议的大部分论文还流于过去30年的主流话语框架之中,冀希通过本次会议能让各方观点相互碰撞,促成对业界研究现状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包含性别议题的事件总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性别议题也越来越容易成为某一事件中人们讨论的核心。由于me too运动的影响、现代女性的自我觉醒以及并不外显的男性焦虑,一些女性非常容易从社会事件中看到结构性不平等的蛛丝马迹,而部分男性则指责她们是"田园女权"。本文试图探讨,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性别关系,而面对网络上日益凸显的性别矛盾问题,又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符号分析的方法,对"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的人物媒介形象展开了性别分析。结果发现,虽然女性的刻板印象被部分消解,但传统的性别意象仍然存在,且女性群体内部出现了年龄和职业的区隔。主流媒介中性别话语的叙述方式,表明传统的性别文化规范以面纱的形式隐蔽的存在,限制了两性平等发展的机会和自由。建构真正平等的性别话语,还有赖主流媒介引导、扩大对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尊重。  相似文献   

11.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贺南 《现代传播》2004,(3):99-100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针对辅助教学片《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媒体中的性别》进行了特定情境下的受众研究.发现被访的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变形"与"定格",认为媒体中的女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文中揭示了媒体与女性群体的矛盾关系作为媒体形象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而作为观众的女性又是被驱逐的客体.  相似文献   

12.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14.
凌菁 《东南传播》2011,(11):51-52
“性别与媒介”研究一直是我国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话题,目前我国“性别与媒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媒介女性形象问题的探讨上,对女性传播者、受众以及媒介生产中形成的非均衡性报道的成因、媒介对性别意识建构等方面探讨的不多,本文通过梳理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目前我国“性别与媒介”研究存在的困境,并对其进行反思,试图拓宽“...  相似文献   

15.
犯罪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形象被高度类型化,媒体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受难者"、"牺牲者"以及"不良行为者"等形象,从而制造出关于该类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在报道的语词使用方面,则力图突出犯罪女性"柔弱"的特质,并将其违反传统角色的行为进一步夸大渲染,凸显出其与理想女性角色的距离感,通过污名化、色情化和贬损化的描写,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体现出了媒体报道鲜明的性别偏向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0,(7):88-95
短视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视听媒介,因内容题材多样和信息即时而迅速传播。其中,"男扮女"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现象备受关注。"男扮女"的现象自古有之,但随着性别问题的研究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男扮女已然脱离了以往完全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待性别的认知,变的更加包容和开放。本文讨论了短视频中"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的表演动机与性别意识,认为是一种超性别的性别表演,并以此塑造个人社会身份。在性别竞争的问题上,扮演女性的男性通过表演女性再对其进行编码、重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作。在男扮女的现象中,依然存在了性别差异的矛盾,表演背后实际隐含了传统的男性本位思想和当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一个女性角色迷群——"艾琳·艾德勒"迷群为研究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她们的理想自我和性别诉求.研究结果显示,"艾琳·艾德勒"迷群的形成是基于迷群内部成员对电视剧的意义建构,并且坚持迷群内的文本阐释规则.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是成为一个智慧、独立的女性,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女性独立意识,并且她们的性别关系诉求是一种在互相超越的过程中维持的势均力敌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2月10日,"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由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课题组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3)
本研究旨在考察2001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日报》反映的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折射出当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即在社会中能肯定和实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新的社会性别认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和女性应超越性别二元对立,使男女双方都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也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开始与女性主义相结合,以性别视角审视媒体文本中的性别思维与形象,也逐渐成为传播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在中国,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贤妻良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半边天",再到90年代后,崇尚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兴起,女性被物化和商品化的特殊轨迹。1同时,新媒体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女性生活与交流的新场域。天涯社区是中国最大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