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实践》2012,(9):100-I0004
8月8日凌晨,强台风“海葵”挟带强风、暴雨和大潮,在浙江省象山县登陆,随后进袭甬绍杭湖等地,风圈雨带横扫全省。台风登陆前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精心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全面报道各地以人为本、科学抗台的实际行动,生动展现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防台抗台的良好精神面貌,为抗台工作营造了浓厚氛围,发挥了传递信息、普及知识、宣传典型、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2.
俞熙娜 《新闻实践》2012,(11):28-30
2012年8月7日晚,台风“海葵”登陆前夕。我们很纠结。当日,钱江晚报动用9个版来报道台风,但截至凌展1点,我们还缺失最重要的一个消息:“海葵”到底在哪里登陆?台风准确登陆点,只有在登陆那一刻才能获知。但按照气象台的预测,“海葵”登陆时间为8月8日凌晨四五点问,这让我们很尴尬。报纸凌展1:30前必须签样。于是,当日钱江晚报头版。使用了《决战海葵》这样的虚题,登陆地点,只能模糊地表述为“在三门湾一带”。而8月8日这份报纸上架之时,网络上有关“海葵”在象山鹤浦登陆的消息已铺天盖地。显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面对网络,  相似文献   

3.
浙江地处沿海,年年经历台风,但今年10月7日登陆的"菲特",所带来的灾难仍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据初步统计,全省874.2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0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02.53千公顷,死亡大牲畜1.105万头,"菲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24.05亿元。面对这场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浙江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前后方投入80余人参与抗台报道。在长达14天的抗台报道中,浙江日报刊发了310余篇文字报道、130多张图片报道,推出了53个抗台专版。此外,浙江日报还整合全集团资源,全媒体报道抗台新闻资讯,发布了1000余条微博,并推出5个整版公益广告。这是浙江日报在抗台报道中持续时间最长、报道规模最大、投入力量最多的一次,充分发挥了党报在舆论引导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及时、生动地报道好台风“表莎”袭击前后全省各地的防台、抗台情况,浙江卫视早策划、早动员、早部署、早准备、早落实,从8月5日早晨开始,充分利用卫星连线、光缆连线、电话连线等各种电视传播手段,连续不断地在浙江卫视频道中直播发自全省各地的最新抗台报道;前后三天两夜共60个小时连续开辟新闻节目,临时增设了11档直播节目,累积播出时间500分钟。仅台风登陆当天就有9档直播节目,播出新闻多达400多条。这是浙江电视台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充分发挥了全省电视传播的权威优势和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8月8日凌晨正面登陆甬城。尽管被这个60年来强度最大的台风“刮走”100亿元经济损失。宁波却通过科学防台。创造出“零死亡”的奇迹。这其中,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传播转型是这一奇迹造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宁波日报转变灾害报道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舆论引导场域,从8月6日起至14日,累计发稿400余篇,为宁波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精神鼓舞和舆论支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也赢得了受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为了迎接纸质媒体广告结构的调整和拓展报道领域,进一步为读者服务,2006年6月,浙江日报开设《浙江楼市》周刊。《浙江楼市》周刊是浙江日报房地产新闻报道的补充,侧重房地产新闻深度解读,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房地产信息。房地产报道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类报道,  相似文献   

7.
2012年8月7日,台风"海葵"来袭前,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海边掀起层层巨浪。当日国家海洋预报台表示,"海葵"的外围云系已经开始影响浙江沿海。  相似文献   

8.
顾怡 《新闻实践》2012,(11):31-32
2012年8月,西太平洋海面上很不太平,前后共产生了7个台风。其中有6个影响我国。5个在我国登陆。台风来袭,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关于台风的最新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都卯足了劲,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公众。但在这样一场新闻比赛中,如果光讲传播速度,报纸肯定不占优势。因为第二天早晨当大家看到报纸时。所了解到的只能是昨晚的台风情况。输掉了时间,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依靠其他?比如更为详尽的科学解读,非常实用的防台手册,或者一种依靠文字传递的温暖情感……以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为例,我们尝试总结这次台风报道的前后经过。  相似文献   

9.
周朝森 《新闻实践》2007,(11):23-24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遭受热带风暴、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9月17日和10月7日,台风"韦帕"、"罗莎"接连在温州境内登陆,正面袭击温州,特别是"罗莎"登陆温州时正逢国庆黄金周,给温州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接踵而至的台风,温州日报按照"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工作方针,创新报道理念和机制,主动牵手新媒体,积极介入抗台救灾斗争,融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了党报传播权威信息、引领社会舆论的新闻宣传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12日,台风“云娜”在我省温岭石塘登陆。这次台风是1956年以来在我国大陆登陆的最强一次台风。台风袭来,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传统,团结全省电视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难,迎风而上,迅速投入抗台报道。尤其是在台风登陆前后的11日到13日这三天72个小时内,台风动向瞬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2009,(9):I0002-I0003
“莫拉克”台风云系大,雨量猛,持续时间长,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浙江各地媒体记者闻“风”而动,赶赴沿海山区,在暴风骤雨中与抗台军民并肩奋战,记录与报道抗灾救灾的前沿新闻,在灾区一线留下了坚毅而敬业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王蔚 《新闻实践》2014,(6):73-74
2014年开年以来,以浙江日报《治水拆违大查访》、浙江卫视《今日聚焦》等新闻栏目的开办开播为标志,浙江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走向常态化,无论是报道规模还是监督力度,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栏目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记者调查为主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一个风暴潮二维模型进行了更新完善,使之适用于上海海域的风暴潮计算。基于该模型对近年影响上海较为严重的1211号台风"海葵"风暴潮进行数值模拟,潮位模拟结果良好。并对上海沿海风暴潮增水情况进行分析:上海沿海8月8日台风登陆后风暴增水普遍达到100cm以上,且各海域由东向西增水逐渐加大;上海沿海出现两次增水峰,分别是"海葵"登陆时和其中心距上海最近时。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月8日。60年一遇的强台风“海葵”正面袭击宁波。造成了11县(市)区的136个乡镇受灾。面对强台风来袭。宁波整座城市严阵以待,防台预案及时充分,减灾措施迅速有力,使这座城市在狂风暴雨中表现出极为难得的从容镇定。而在这个过程中,宁波媒体的众多记者奔赴一线,深度关注抗台救灾的全过程,及时传达政府部门的声音,为市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信息,同时深入挖掘市民群众发扬大爱精神、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全面传递“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好奇”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几何级别的信息传播,让读者对于新科技、新知识的好奇心空前发育,重新认识科技报道,已经成为包括省级党报在内的各类媒体争夺影响力的重要竞争领域. 2012年10月,浙江日报推出“人文·好奇”版,同时,浙报集团牵手省科协,联手打造浙江科普传播新品牌“科学+”,计划在三年内将“科学+”打造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科学传播品牌.这也是浙江日报科技报道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1997年8月18日,一个直径1000多公里、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的特大台风从浙江正面登陆,给浙江省带来193亿元的惨重损失。为了及时准确地将台风消息、受灾情况、浙江人民抗台自救重整家园的新闻公告全国,浙江电视台新闻中心的100多位编辑记者在台风现场、在话筒前、在直播室、在各自的工作岗上,也与台风战斗了十多天。在摇摇欲坠的海堤上,在十二级以上的强风暴雨中,在被化工  相似文献   

17.
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作为一个特殊的新闻群体,专业报只有针对专业报的读者群做大做深特色报道,树立高质量的内容竞争和服务竞争理念,从读者的“贴近点”入手,才能被读者所认可。近年来,浙江市场导报以《维权周刊》为抓手,做好维权报道,提升自身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饶大师 《青年记者》2008,(10):63-64
苍南县地处沿海,是浙江的南大门,也是我国遭受热带风暴、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接踵而至的台风,苍南广播电视台按照“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工作方针,建立了台风报道应急机制,专门制定了《抗台报道预案》,按照台风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报道方案,对宣传报道各项任务进行细分,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优势,创新报道理念和机制,积极介入抗台救灾斗争,融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于一体,努力打造新闻媒体抗台救灾的“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台风季节,我们常常可以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诸如此类的画面:一位身材纤小的女主播伫立在风雨中,穿着雨衣,手拿话筒,腰上还系着一根绳子,语速急促:“各位观众,N 号台风即将登陆,我市普降暴雨,风力很大。我现在腰间还拴着一条绳子,感觉站都站不稳了……”乍一看到这样的镜头,我着实颇为感动。在台风与灾害面前,新闻记者追风赶雨,快速反应,深入防台抗台的第一线,及时报道台风动态,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千家万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了增强画面的现场感与生动性,电视播音主持人栉风沐雨,现场出镜,实时播报防台抗台的最新消息,声像并茂,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2000年8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气象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报道:“……今年第十一号台风22日在台湾东海岸登陆……23日再次在福建黄岐地区登陆。”此处的“再次”用得不时,如果改为“23日又在福建黄岐地区登陆”则更为恰当。“再次”和“又”虽然都是重复的同义词,但它们的用法也有不同。使用“再次”时主体和客体要一致。此句中的主体部分是第11号台风,客体是登陆地点,此次客体有两个,一个是台湾东海岸,另一个是福建黄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