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媛 《新闻知识》2012,(12):25-27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极化个案时有发生,但主要出现在网络领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中同样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但其主要诱因是传统媒体报道的失衡。本文梳理了"小悦悦事件"的经过及事件中媒体报道失衡的表现,从媒体的逐利冲动和报道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了这起报道失衡的原因,提出回归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是避免类似状况出现,实现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文国 《新闻通讯》2011,(12):14-15
传统媒体关于“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报道的结果并不能证明报道过程的合理,以追求真相为己任的媒体,却在报道该事件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剪辑监控录像,使真相难以判断;二是新闻报道道德化,使新闻不够客观冷静;三是后续报道有哗众取宠之嫌。  相似文献   

3.
王强 《大观周刊》2012,(21):275-276
很多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貌似熟悉又陌生,甚至有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会令我们猝不及防.社会百态与我们息息相关,而所有的这些都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值得深思的人性道德的深渊。例如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荣绕在我们的心头。事情虽已过去.但人们对此的议论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4.
当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社会公德事件,本文就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讨论事件的表层原因的基础上,透过现象,从教育的视角,以人性、知识、社会和伦理为维度,剖析了当今社会人性的冷漠和体制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期望。  相似文献   

5.
传媒作为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履行着社会舆情监督的责任。然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的报道,如何从正面引导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需要认真的探讨。本文从分析媒体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性负面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适度适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适当、切实地保护事件牵涉者隐私权,理性、公开地彰显媒体批判精神,从而正面地引导受众,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吴洪霞 《新闻世界》2011,(12):19-20
佛山2岁女童遭两车碾压而18位路人漠然无视的报道出来后,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诸多媒体参与解读该事件,各方的声音将事件推向更高的舆论热度。在众人几乎同声指责人心的冷漠时,媒体又做了什么?没有客观全面地还原事件真相就妄下结论,用加剧社会恐惧的方式去批判丑恶行为导致人心更冷漠,缺乏对报道对象真诚的关爱,这些都值得媒体去反思。  相似文献   

7.
陈奕  张晴 《新闻界》2012,(9):3-5
从2006年"彭宇案"到2011年"小悦悦事件",媒体对相关事件的跟风式报道使原发事实被夸大、扭曲,并逐步形成"偏离放大螺旋"效应,由此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本文围绕此效应,研究其产生、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负面影响,并从媒体组织和个体等角度来探讨相应的规避措施,以期为新闻报道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雯谦 《今传媒》2012,(2):52-53
2011年10月发生在广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岁小女孩遭遇的事故令中国人震惊和蒙羞。本文从学理层面分析媒体相关报道,以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作为方法论,试图揭示出媒体报道叙事理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9.
陈敏 《东南传播》2012,(2):47-49
近来,报纸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愈发明显,尤其体现在报纸的导读版上,新闻标题往往放弃了提炼事实的功能,变为对事实的评论。笔者认为,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值得警惕。本文以部分报纸对"小悦悦事件"(即佛山18名路人对两次被碾女童小悦悦见死不救)的新闻报道为例,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新闻案例(如"郭美美事件"、乔布斯去世等新闻报道),来剖析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以及它可能导致的相关后果。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面对公共意识空前提高的大众,新媒体为他们构建了一个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传播平台。但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情绪表达失控等问题。浩如烟海的信息如果不能经过理性沉淀,势必影响事实的真实与客观。本文重提"小悦悦事件",从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和新闻传播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新闻传播行为的理性维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的加快,由于群体利益的冲突等负面社会新闻报道的比例近年来不断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中,富士康跳楼事件、南平弑童案以及彭宇案等因媒体行为失范,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而在近期震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中,一些媒体在报道中表现出的"泛道德化",也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12.
陈汉军 《视听》2016,(12):97-98
十年前的'彭宇案',一个扶跌倒老人反被讹诈的故事,被群众讨论得沸沸扬扬。彼时,媒体一哄而上,争相抢眼球。在这种风气的作用下,新闻媒介选取新闻题材时,往往先考虑轰动效应,而将社会影响放在次要位置。传统媒体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对公众意识的主导权是否已不如从前?这样的事件,传统媒体怎么面对?一、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在新媒体的抢夺下。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微博传播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因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样本分析,着重阐述微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此事件关注重点的变化,以及微博对提升公民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媒体对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之后,路人经过不闻不问的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但报道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应如何应对才能保持其公信力以及权威性也是时下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杨泾泾 《大观周刊》2012,(43):66-67
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与精神文明的提升相匹配,而道德时时都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只有从道德的现状中抓住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质与精神的有效统一。通过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对道德的反思和讨论,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来分析阐释突发性事件对道德的影响,并指出国家、公民、媒体等社会主体应当履行自己的责任以促进整个社会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王鑫 《大观周刊》2011,(39):79-79
伴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网路舆论逐渐成为舆论界的佼佼者。纵观小悦悦事件和彭宇案所激发的网络舆论浪潮,都体现出了近年来网路舆论所呈现的新的特点与态势。  相似文献   

17.
"媒介道德审判"产生于语言的多义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媒体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法制观念淡薄以及制度建设的空白,在积极层面,能够维护和促进社会道德发展,坚守社会正义,但背离了新闻职业主义,导致媒介司法审判,误导受众,伤害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8.
按照贝克(Ulrich Beck)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描述,我国已进入高风险社会。随着微博成为反映舆情民意的主要途径之一,微博中指责、质疑、谩骂等负面声音频现,语言暴力方面的表征也渐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微博的直播性、裂变式传播、内容再造等技术特性决定了它能在裂变式和几何数扩散的传播中迅速产生强大的舆论威力,而这种独有的特性使舆情的源起和传播潜藏着极大的隐性风险。本文以"小悦悦事件"为例,对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微博语言暴力的风险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借机探讨风险规避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牛日成 《中国广播》2011,(12):40-43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引发全国关注,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冷漠场面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新闻。本文以广东电台报道的策划组织及其效果为例,探讨了如何把握广播热点新闻影响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诈捐门"事件发生到现在,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工具,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诈捐门"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以勾勒此类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典型案例对我国公共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