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恬  朱永红  王冬敏 《中国记者》2012,(10):100-101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从新闻品种角度观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优势,在于深度报道和高质量的评论.但在操作实务中,在市场化媒体中已成为重点标配产品的评论,却在县市报寥寥无几. 近年来,浙江的《乐清日报》《瑞安日报》,湖南的《浏阳日报》都创办了评论版.观察这三张报纸的评论版,我们可以发现县市报评论版的共性与特性.  相似文献   

2.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3.
《热血日报》创办于1925年6月4日,为八开四版报纸,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当时,五卅反帝爱国斗争正处于高潮,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领导这场斗争,在上海创办了这份日报,并由瞿秋白负责。瞿秋白为该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发刊辞》。该报到6月27日停刊,共出版24期。瞿秋白在该报上发表的社论、评论有22篇。从6月6日起,《热血日报》在第四版开辟了“小言”专栏,先后发表了37篇微型评论,其中瞿秋白以“热”、“血”、“沸”、“腾”、“了”、“顾”、“默”署名发表的评论23篇。 瞿秋白撰写的这些微型评论,短小精悍,短的只  相似文献   

4.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5.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认为,地市范围小,上头精神来得又迟,大问题抓不到,小问题没抓头。这个理由不完全正确。大和小,  相似文献   

6.
报纸专栏评论的现状 2002年,《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和“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这仅是评论部编发的刊载在要闻版上的专栏评论文章,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1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体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策略。南阳日报顺势而动,针对其核心竞争力——新闻评论版进行了动态的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论特性。通过研究南阳日报新闻评论版中版面设置、选题价值取向、立论方法、标题制作艺术、结构创新等方面的特点,探析新媒体背景下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对南阳日报评论版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其他地市级的报纸的新闻评论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八月十八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评论:《扫除青少年吸烟的坏习惯》。编者在评论中独具匠心地插入了三幅漫画,形象而又幽默地点出了这篇评论的主旨,一扫此类评论常有的那种“沉闷”气。这种文图并茂的评论,在报纸宣传形式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突破。多年来,我们的报纸上似乎通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文图并茂与评论无缘,评论只能“严肃”。所以在读者的印象中,报纸的社论、评论天生是“板着面孔”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评论文章是报纸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固然要庄重,在理论上要严肃负责,一  相似文献   

11.
《宿迁日报》1997年1月正式在刊以来,在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导向作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早在1997年11月,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就对刚刚正式成立10个月的《宿迁日报》突出“抓报魂”给予较高评价,称《宿迁日报》新闻评论“数量多、品种全”,仅10个月时间就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承担着上传下达、解释政策的重要功能,代表着宣传的主旋律和舆论风向。近年来,《驻马店日报》重视新闻评论的固定化和栏目化,先后在1版设置了“今日谈”,2版设置了“天中时评”,3版设置了“今日视点”,5版设立了“县乡杂谈”,并固定了《理论·声音》版面,设立了“新观短论”、“焦点时评”、“新闻语录”、“...  相似文献   

13.
文合时而发──北海日报两组系列评论浅析叶乐阳去年,北海日报一版先后推出两组系列评论,一组以《论振奋精神跨入1995年》为副题统领8篇署名评论员文章,另一组以《学习孔繁森系列评论》为副题统领9篇署名评论员文章。这两组评论选题有所区别,但读者反应热烈。有...  相似文献   

14.
去年,孝感日报把着力撰写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评论作为主攻方向。元月,设计和撰写了一组《学习贯彻八中全会决定系列谈》共8篇评论员文章,以其新颖的形式、求实的内容和总揽全局的气势,赢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5月,四版《畅言集》专栏推出“改革杂谈”系列评论共7篇,就企业干部、工资、劳动人事三项制度的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阐述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正确理解,实现了既开拓改革思路给人启示,又消  相似文献   

15.
去年,孝感日报把着力撰写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评论作为主攻方向。元月,设计和撰写了一组《学习贯彻八中全会决定系列谈》共8篇评论员文章,以其新颖的形式、求实的内容和总揽全局的气势,赢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5月,四版《畅言集》专栏推出“改革杂谈”系列评论共7篇,就企业干部、工资、劳动人事三项制度的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阐述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正确理解,实现了既开拓改革思路给人启示,又消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17.
范宗武 《青年记者》2006,(12):41-41
有的作者写作评论,把文章的主题凝练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意象。读者记住了意象,就记住了作者表达的主题,而且这种意象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甘肃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微笑并保持微笑》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并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从十八大开幕后,到2012年12月26日,钱江晚报评论版刊发了有关十/\大及十八大后一系列高层动态的评论文章共20篇,本报评论员撰写19篇,只有一篇出自特约评论员之手。无一篇转载自其他媒体。大部分都市报的评论版,平时的时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事一议”式的,题材的重要性与涵盖面,都不可能与十八大同日而语。钱江晚报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力度与密度参与重大事件评论,也远远超过同城其他纸质媒体,在国内都市类报纸当中也是不多的。数量的意义是有限的。作为钱江晚报新闻评论员,参与了十八大评论写作和编辑的全过程,最突出的体会是:如何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提升、体现评论自觉。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6月6日,新华日报A2版刊出新华时论《"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就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暂不出台新政策一事进行评论。评论指出,在目前有关政策比较多的情况下,暂不出台新政策,而是狠抓原有政策的执行落实,也是一个好政策。评论发表后,引起较大影响,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当天就在刊发这篇评论的新华日报A2版上批示:"这是一篇好时论。"6月8日下午,罗书记又请省委办公厅专门致电报社,提出表扬,认为这篇评论"切入点好,有深度,与省委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董天策 《新闻界》2000,(5):12-13,15
向来被称作报刊“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当需要进行社会舆论动员的时候,新闻评论总是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龙年伊始,蜀中大地涌起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春潮,四川、成都的报刊纷纷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为西部大开发进行舆论导航。 2月 17日、 18日、 21日,四川日报围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投入西部大开发”这个主题,连续发表了三篇大型评论。也是在 2月 17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人心思跨越》的述评, 21日、 22日,又分上下篇刊出了《四大跨越“跨”出盆地》的署名评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