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办好对农节目是电视媒体服务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对鄂西北地区农村受众收看电视对农节目情况的调查及分析,认为好的电视对农节目应该贴近农业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需求,通过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引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实现电视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汪芳 《今传媒》2011,(5):126+148
办好对农节目是电视媒体服务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好的对农节目应该贴近农业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需求,通过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引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实现电视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从正确引导、改换思路几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做好对农节目,如何提高对农节目的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3.
龚小玲 《东南传播》2017,(12):123-125
地方电视台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当下,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电视媒体更肩负着服务"三农"大局的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优势,传播农业科技,更新农民理念?本文通过对地方农业电视节目在农技推广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分析,提出侧重实用性、指导性、时效性,活跃传播形式,打造服务农民、贴近农民的优秀电视节目的思路,并对农业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及当前的生存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不高,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存在的各自的问题,依托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网良好的发展形势,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分析了当前环境下农业科技手机传播的可行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砚 《今传媒》2012,(6):36-37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三农"问题连续9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锁定农业科技,强调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涉农报纸责无旁贷。涉农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面临的困境是报刊质量不高、发行难度大、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民对接受农业科技的热情不高。涉农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是架起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展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涉农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路径一是要拓宽农业科技的传播范围,二是要组建涉农报纸专家顾问团,三是要建立媒体推广模式,四是要加强媒体互动和新媒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成 《记者摇篮》2009,(7):88-88
农业电视节目是指以报道三农领域发生的事实为题材来源的电视节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开办的农业电视节目多数是以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介绍农民致富经验为主的服务类节目。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有助于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传统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不足,提升电视媒体竞争力,而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中由于推广力度不足、内容形式单一和互联网思维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媒体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对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钱宗梅 《传媒》2015,(22):59-60
《健身动起来》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的一档大众健身节目.该节目集教学性、观赏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为一体,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和一致好评,成为传播我国传统健身的优秀电视传播平台,其为推动我国传统健身项目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传统健身与电视媒介的共生双赢 丰富健身内容,适应电视要求.实现传统健身项目与电视媒介的双赢,首先要从丰富传统健身内容入手,为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提供多样选择,在实现传统电视健身节目内容多元化的基础上,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观看节目,以充分满足受众对不同类型传统健身项目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健身动起来》不仅有适合老年受众的各种功法教学,而且有适合中年受众的瑜伽健身操教学,同时还有适合青年受众的“东方舞韵”教学.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中,各级电视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方法和思路.渭南广播电视台依托《农家四季》这个十多年对农电视栏目的品牌影响力,立足当地实际,全力打造公共频道这一专业对农电视频道,节目设置和活动策划日趋完善成熟,为地方电视台对农频道的实战运作积累了经验,引发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徐明 《新闻世界》2014,(7):60-61
电视剧推广是电视媒体经营的重要内容,精耕细作基础工作,系列化编排,强化地推活动,整合频道传播资源,创新多种传播手段,实现电视剧推广品牌化才是电视频道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电视具有很强的传播优势,它的发展改变了旧有的一些传播理论和传播模式,给传统电视以很大的冲击,但目前网络电视尚难以抗衡传统电视,博弈会带来两者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电视媒体的灵魂文化创新是电视媒体的使命和职责,更是电视媒体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更好地履行各种社会责任。电视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及时、画面直观形象、传播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但也有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保存性差等不足之处。因此,扬长避短是电视媒体创新的黄金法则。  相似文献   

13.
司东方 《现代传播》2003,(5):128-130
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史 ,传媒业发生的每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很大程度上都与科技密切相关。数字电视技术伴随着电脑、多媒体、英特网、通信卫星等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而出现 ,被喻为自 195 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问世以来电视技术领域的又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带来电视传播理念的变化 ,还带动了电视传媒自身乃至整个产业链发生重大变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那么 ,数字电视对电视媒体管理有什么影响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传统电视体系的变革电视媒体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频道资源稀缺、频道集中管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开办了众多的农业科技传播类节目,为农业科技发展和涉农政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传播与其他对象类节目也有不同之处,如不注意研究这些问题,就会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以从业者的角度阐述了一名专业主持人做好农业科普类节目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信息、教育、娱乐和服务是电视媒体的四大基本功能。电视节目正是借助这四大功能,与观众产生互动,满足观众在特定层次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传播目的。对于兼具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中国电视媒体而言,这种传播目的在公共性上体现为电视媒体传播公共价值、整合社会认知、促进社会发展;在商业性上则体现为电视媒体借助对观众收视需  相似文献   

16.
电视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受众的首选媒介,但是,我国电视传播中涉农节目与农业受众人口极不相称。造成农业受众在信息传播领域资源配置处于边缘化位置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和广告市场的分布。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三农"拥有广大的受众基础,届时,"三农"将成为电视传播的新的生长点。但是,电视媒体在竞争的同时不可忘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当下的经济危机语境下,电视媒体从业者要为"三农"走出危机提供资讯支持和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频道数量激增,新媒体崛起,媒体受众呈现碎片化趋势,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要想扩大传播声音,提高竞争优势,扩大影响力,必须借助新的传播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推广,从"一次传播"迈进"二次传播"。电视媒体进入  相似文献   

18.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弘扬先进文化,是电视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在被边缘化,甚至有的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如何才能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艺术的重任,如何才能向受众巧妙地推介传统艺术并获得认同,如何才能形成传统艺术与电视媒体的双赢,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笔者以方言类曲艺栏目《开心茶馆》为例,对传统艺术类电视节目的形式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求拓展电视媒体与传统艺术联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尤其是处于"三级办台"金字塔底层的地市台面临更大挑战。以嘉兴新闻频道为例,地市级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宣传推广平台,但仍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开展营销,主要存在传播内容缺乏创新、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品牌意识不足、管理和规范上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建议在新媒体推广过程中,采取伞状品牌战略,加强传播的双向互动,挖掘信息二次传播的价值增值,并加强台网联动,在网上建立有凝聚力的虚拟社区,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提升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覆盖面和节目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杨勇 《新闻窗》2008,(4):64-65
在媒体产业化浪潮下,众多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纷纷涌现,尤其是广电集团,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取得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然而在这轮传媒产业化的大潮中,学界、业界一致将目光放在中央、省级市级的电视媒介上,而忽视了基层县市一级的电视媒体。实际上,县市级的电视媒体构成了我国现有电视媒体构架的很大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