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企业生态创新动态过程研究在理论与实证层面都有待丰富.基于组织学习研究视角,以丹麦格兰富为例,分析了企业将环境问题内化到自身创新战略和实践中去的动态组织学习过程.格兰富的生态创新实践表明:生态创新是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调整认识、目标及方案的动态组织学习过程.在组织学习模式和路径上,生态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并无本质差别.但在生态创新中,与外部利益主体的互动在知识扩散(市场化)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政府拉动或绿色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另外,生态创新强调企业的环境认知这一重要前提以及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中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的应用.基于原有自主创新经验,提高环境意识是我国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前提.充分发挥好非政府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在政府推动型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中的推动与支持作用,是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绿色增长竞赛中取得后发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组织学习的相关文献梳理,并结合集群企业的实际状况,将集群企业组织学习按照逻辑顺序划分为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消化以及知识创新。采用多个集群企业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18.0和AMOS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对集群企业组织学习中知识获取、知识消化及知识创新3个变量的划分与测度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合作从事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活动,不断进行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分析了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过程,以及在跨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和高校提供有效的合作管理和运作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企业知识理论的组织创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基于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内在动因、过程与机制等的分析,进而指出要使组织创新有效开展,企业应重视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组织结构的创新、组织学习氛围的塑造以及信息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5.
组织创新:基于知识与知识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企业的知识属性和知识创新过程,从这一角度对组织创新与知识创新之间的互动性进行探讨,进而指出组织创新的学习机制、底蕴,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企业网络组织间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企业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四要素关系模式,从企业知识、知识发送企业、接收企业以及学习环境四个维度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和经验学习过程的影响,并对促进企业网络中有效的组织间学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从事共建实体合作创新的210名知识员工为调研对象,对共建实体模式下企业合作创新中组织学习、协调机制、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协调机制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其中,协调机制对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远远大于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的组织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传统企业组织模式和旧的经营观念已经逐渐失效,为此,探讨了企业组织创新的内涵、机制和模式。基于相关组织管理和组织学习理论的分析,揭示出组织创新以组织学习为机制,进而构建组织创新的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梁阜  孙颖  李树文 《科研管理》2021,42(11):147-154
     组织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作为组织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其在组织创新资源转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关于组织内外部学习间关系(协同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及该关系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下是否具有差异化的问题仍然讨论不足。为了识别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下内外部学习及其平衡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匹配规律,研究基于研发企业调研发现:平衡式学习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该学习平衡在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平衡模式。在企业初创期,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在企业发展期,更宜选择共时性平衡模式;但在企业成熟期,若以组织创新作为学习目标时,两种平衡模式均可,若以组织绩效作为学习目标时,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研究明确了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选择内外部学习平衡模式能为组织带来更佳乃至最佳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组织内外部学习平衡情境下的组织结果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时企业知识创新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分析,涉及知识及其创新过程、知识创新的技术工具、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指出企业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和集成的过程,信息技术工具和组织管理的有效结合时企业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具有关键作用。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时,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创新过程各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知识战略远景,进行组织结构优化、企业文化创新,尤其要强化信息技术工具与组织管理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理论与组织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钢 《科研管理》2001,22(1):37-44
进入九十年代以业,伴随知识经济浪潮,组织研究再次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将组织创新研究放到微观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发展背景中,对组织创新研究的历史脉络、范式转换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的源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钢 《科研管理》2001,22(2):74-82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一个制度创新过程,也是一个组织创新过程,以往的研究较为关注于制度创新,而相对忽视组织创新,本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经济过渡时期企业组织创新的源与模式进行研究,建立起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组织创新模式选择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对以“企业再造”为代表的战略导向型组织创新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罗蕾  刘凤朝  张淑慧 《科学学研究》2020,38(9):1719-1728
本文依据组织学习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从时间维度出发,将企业知识搜索节奏和知识重用轨迹纳入研究框架,分析企业知识搜索节奏、知识重用频次和知识重用时滞对知识搜索量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运用风能发电行业81家企业2008-2017年的专利数据和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研究发现,新知识搜索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知识搜索节奏正向调节知识搜索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重用轨迹中,知识重用频次负向调节知识搜索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重用时滞负向调节知识搜索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组织忘记对企业二元创新平衡的影响,以及战略柔性和企业规模在以上关系中所起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并通过271份有效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运用SPSSPROCESS宏程序(3.3版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组织忘记对企业二元创新平衡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存在,战略柔性的两个维度-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在二者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企业规模在组织忘记与战略柔性的两个维度间起着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为二元创新平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同时对中国企业提升二元创新平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明  江旭  高山行 《科学学研究》2008,26(4):868-873
 本文探讨了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我们假设企业向合作伙伴学习新知识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还会通过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绩效。我们使用127个德国联盟企业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两个假设都获得了通过。得出如下结论:联盟企业在通过学习获取外部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在企业边界内创造新知识,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创新开放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创新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已有研究在创新开放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获取上的机理分析仍不够深入和综合。本文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组织学习和制度环境两个重要变量,构建起全新的理论模型,研究创新开放度、组织学习和制度环境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35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开放度、组织学习、制度环境均对新创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创新开放度对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创新开放度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对创新开放度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对组织学习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文平  吴敏  徐国华 《情报科学》2004,22(11):1331-1333
知识创新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组织知识创新的环境诱因和内部动力;然后研究了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最后,对组织知识创新中存在的干扰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海建 《科研管理》2015,36(7):122-129
本文首先对传统上本土企业"知识溢出"的思想进行质疑,认为代工企业存在学习失效。本文通过好孩子公司沿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案例,认为代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组织学习模式的转化:从学习方向上来说成功地从外驱式学习转化为内省式学习、从学习方式上来说从单一的探索式或利用式学习转化为两者均衡的双元学习。此过程中公司创业是制度保证。本文最后还强调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同步性,并对有些代工企业不成功的原因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are in crisis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Social intelligence represents organizational members’ tacit knowledge, abilities and skills to sense and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and constantly interact appropriately with the stakeholders for the benefits of their firm. Using 20 qualitative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cross nine Australian NPOs as the central instru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ocial intelligence acts as a catalyst to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which can have a dynamic influence on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or innovation in NPOs.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that 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s of social intelligence are different to those commonly contain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practice divide of social intelligence is necessary if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n intellectual capital-view of the firm are to be fully integrated.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Policy》2019,48(7):1633-1646
Drawing on data from an original survey of UK and US publicly trad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firms, we investigate what types of KIBS firms collaborate with universities and consider the collaboration important for their innovation. First, we find that science-based KIBS firms (those engaged in 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I] mod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ike science-based manufacturing firms, are active collaborators with universities for innovation. This relationship is further enhanced if these firms also provide highly customized services. Second, in contrast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firms engaged in a doing, using, and interacting (DUI) mod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do not regard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as important for their innovation, we find that KIBS firms engaged in a DUI mod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ffering highly customized services are active collaborators with universities for innova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may not possess highly formalized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KIBS firms co-create knowledge with universities differently than manufacturing firms. Moreover,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wide variety of roles that KIBS firms play in innovation networks with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