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语文观念强调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综合全面地开展语文教育。《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之道”、以礼治国、因材施教等教育观都能从《侍坐》中解读出来。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侍坐》篇教学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语文观念的具体教学中,可采取“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大教材’,进行‘大阅读’;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把握学员的实际情况,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提供前提条件,我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在成人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学前基础测试”和“分等升格法”教学的尝试。 (一) 学员之间学习基础差距大,是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在一个教学整体中,学员的实际程度参差不齐,悬殊很大。从学制上比,能差两、三年级(有的棚当于初一水平,有的们当于高一水平)。这给教学带来许多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据学者考证,“语文”一词的本义是白话文普及后“国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总称,《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语文课是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综合体,是与其它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综合体”,可见学生掌握和运用母语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之一。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常常变为“文学”乃至“文化”,为应付高考基础题目,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则停留在字音、字形、词义、语法等微观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职工继续教育是企业创造持续发展后劲的基础,成人学员教法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探索。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授课中的“注入式”教学,把学员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员的世界观相对成熟,强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抗拒,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在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基础差。他们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二是习惯养成较差。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三是心理自卑。基于以上原因,他们中多数人的自信心不足。中职语文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语文的特点,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开始,就出现词语。因此,教师应重视词语教学,把学词品义的方法教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为读懂句子、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打好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是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  相似文献   

7.
史雏 《陕西教育》2004,(10):43-43
《语文教学大纲》被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可以说,是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从根本上树立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的基础。 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素养和能力到底有没有区别?我认为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发现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认识还不够明确。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对语文素养作了解释。从英、美等国家的英语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将“培养表达能力”放在最前面,而后才是“培养有兴趣的阅读者”;日本国语课的培养目标,过去是先“理解”后“表达”,新世纪颁发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明确将“表达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这些都说明,近些年来,从西方的母语教学看,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下降。我国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等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以为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应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因此,《课标》提出了“以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语文”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讲好一堂课的充分条件,那么重点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成教不同于其它教育,他们中的学员多数是在职培训,基础不一、要求不一,有的是学历教育,有的是非学历教育(纯属理论提高),而授课内容多数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课,这样给学员带来一定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讲授每节知识时,要做出符合这些学员吸收信息的方式。成教学员多数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因工作多年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导致难以接受较深的新教材,所以教法不当,会使学员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一、“语文”课不是“言语”课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吕叔湘语)的局面,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姓“语”,加强语言教学,这是多数人的主张。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力》(《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五期)就是典型代表。其实,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加强语言教学,而是如何认识“语言”,即在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语言”的含义跟语言学中的含义是否一回事?或者说,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是否等同于“语言”? 大纲认为,设置语文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这里,先不说读、写、听、说的能力是否等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单就“理解运用”来说,它指的应是‘言语”而  相似文献   

12.
所谓启发式,不是诸如“好不好”、“是不是”、“有多少”之类的简单提问式,而是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加以点拨,然后因势利导,“开其意,达其辞”(见朱熹《论语·述而》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就要注意:切忌炒现饭,贵在创新意。有一次我讲《木兰诗》,听课对象多数是师专毕业后先教过几年初中、现在正教高中的语文教师。他们希望讲授的内容要深些。有几个中年教师直截了当地说:“《木兰诗》我们讲过多次了,请你不要再讲了。”我说:“这是指定的篇目,我就试着从新的  相似文献   

13.
去年春节前,我仔细反复阅读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黎世法教授著的《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一书,随后又亲自到万县市听取了黎教授的报告.后来又参阅了江苏教育学院的《初中语文单元设计汇编》和《语文教学通讯》今年第一期《初中语文(双册)阅读课自学导读》等资料。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激发我们这个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提高他们语文知识的能力,从上期开始,对我校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课进行了改革.我对语文课改革的宗旨是让课堂充分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活”中有“获”.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以班划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6—8人,每组选一人为组长.上新课之前,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三遍课文.阅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用笔将文中生字新词划上记号:读后立即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对生字新词查准字音词义;第二遍是小组集体朗读;第三遍则根据  相似文献   

14.
从1980年以来,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革,探索出“四步导读教学法”。我首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征求他们在语文教学上的意见和建议。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初三年级布置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系列作文。如《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谈语文教学的方法》、《假如这一课我来上》、《我  相似文献   

15.
“因材施教”出自《二程遗书.卷十九》:“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的是人,“施”是实施、根据,“教”是教育、教诲。《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被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何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笔者主要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实践能力”,主要指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大量的事实表明,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与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这些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又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对语文素养作了明确的阐释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1981年第6期刊载了两篇关于《花城》的质疑和答复的文章,涉及的问题之一是“花卉”一词。秦牧同志说:“词语的应用范围,有时比它的严格定义要广泛些。”这话一点不假。语言发展反映在词义变化过程中的事实,就正表现出了词义与词的使用有时并不是处于绝对等同的关系。诚然,“卉”的本义是“草”。《诗·小雅·出车》:“卉木萋萋”。毛传:“卉,草也。”《尔雅》:“卉,草”。郭璞注:“卉,百草总名。”但是,到《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却是:“卉;各种草(多指供观赏的)的总称。”可见,词义已经有了变化。“多指供观赏的”一语,就对“卉”的含义作了限制。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但,人们平时所说的花,实际上多数是指能开花以供观赏的植  相似文献   

19.
突破语言文字障碍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提高阅读能力。分析造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适当运用“六书”析字的方法,是突破汉字词义的途径之一。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坐”,就不能理解为我们今天的“坐”这个动作。从  相似文献   

20.
预选士官学员在基础、能力等方面差别比较大,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会导致有的学员“吃不饱”,有的学员“吃不了”,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尝试了分级教学,针对学员个体的不同,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客,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预选士官学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学员反馈的信息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