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桦 《全国新书目》2008,(23):35-39
《光绪之死大揭秘》一书详细剖析光绪与慈禧数十年的恩恩怨怨,解读统治中国近50年的慈禧的诡诈与阴谋.在光绪逝世100年之际,深入发掘历史档案,结合最新科学鉴定结果,拨开了光绪之死的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2.
光绪言皇帝的《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开端的标志是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慈禧亲信荣禄私下活动,打算联络六部九卿共同上书请慈禧复出,御史李盛峰也在御史中串联,号召联名上奏请慈禧再度垂帘。后党逼光绪退位的举动,使得已亲政的光绪忍无可忍,他甚至通过庆亲王奕劻勖向慈禧捎话:“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光绪以其懦弱、畏怯的天性向慈禧要权,这几乎是他一生中破天荒之举,  相似文献   

3.
叶赫那拉·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年74岁,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掌控晚清政权达47载.在同治、光绪两朝,她曾三次垂帘听政.第-次垂帘是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二年(1873),计13年;第二次垂帘是同治十三年(1875)至光绪十五年(1889),计15年;第三次垂帘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计10年.三次垂帘时间加在一起长达38年,另外的9年虽还政于皇帝,但朝廷重大决策仍需其点头方可执行.可以说,慈禧是-个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  相似文献   

4.
里一 《档案时空》2005,(3):37-38
光绪二十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上光绪皇帝一路逃到了山西太原。此时,慈禧不仅为丢失了皇太后的威严而发愁,更为生活上的事而发愁。原来,因急于逃命,她手头十分紧,已到了要向地方官伸手的地步了。太监李莲英四下放出消息,暗中用卖官来帮慈禧。要说当时的官员,许多都是花钱买的,见慈禧已有卖官的意图,很多人想趁国难之时,便宜捞上一个大官当当。  相似文献   

5.
一八七五年,清朝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同治皇帝承嗣皇位,是为光绪皇帝。当时载湉只有三岁半,一切朝政均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时至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载湉已经成人,到了亲政的年龄。按清制,皇帝亲政之前要举行大婚典礼。于是由慈禧指定,选立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长叙的两个  相似文献   

6.
司马哲 《出版参考》2007,(14):24-25
年轻的光绪死在了慈禧之前,两人之死相差仅一日,这让人们对光绪的死生出了种种猜疑.光绪之死到底是何缘故?这成了清末最大的一桩历史疑案.  相似文献   

7.
年轻的光绪死在了慈禧之前,两人之死相差仅一日,这让人们对光绪的死生出了种种猜疑。光绪之死到底是何缘故?这成了清末最大的一桩历史疑案。  相似文献   

8.
王道成 《历史档案》2007,(3):128-131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梁启超在谈到慈禧修颐和园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吾尝游颐和园,见其门栅内外皆大张海军衙门告示.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进程中,由军机处新派"四卿"之一的杨锐从宫中带出的光绪衣带诏,乃是激惹政变的重要关节.诸多史书(包括教科书)均言光绪自感行将被废,特下密诏,促请新派诸员设法相救,内有"今朕位即不保……妥速筹商,设法相救"这样告急相央之句,又云袁世凯于法华寺从谭嗣同处接诏后回天津告密于荣禄,荣禄连夜乘车入京赶赴颐和园见慈禧,慈禧再赶回紫禁城发动政变,禁光绪、废新政、杀"六君子".  相似文献   

10.
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间,慈禧为卷帘归政并筹划光绪亲政和大婚典礼,准备实行训政和颐养晚年,先后动用数万民工,对三海及颐和园进行修缮。这次工程费时之长、耗资之大,以及工匠罢工等情况,曾为史家所瞩目。现从内务府奉宸苑、醇亲王府档案中选出有关三海工程史料发表,供研究清史及北京地方史志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在中南海瀛台阴冷黑暗的涵元殿里,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走完了他悲凉、凄苦、充满哀怨的一生.第二天下午,74岁的慈禧皇太后死于中南海仪鸾殿.  相似文献   

12.
《海南档案》2004,(1):45-45
慈禧,作为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独揽朝政达48年。生前她挥霍无度,临死时留下遗旨:“丧葬典礼,务极隆重。”她的坟墓可以说是用黄金堆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光绪十九年慈禧赏赐盛宣怀钓鱼台等三岛谕旨”之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国史馆是庋藏清朝和民国时期历史档案的重要部门,近年有人从台北归来,将该馆所藏的一件“珍贵历史文件”——“光绪十九年慈禧赏赐盛宣怀钓鱼台等三岛谕旨”予以影印刊布,颇引世人关注。谕旨全文为:  相似文献   

14.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枪炮声中,慈禧率光绪皇帝、皇后、瑾妃、大阿哥溥(亻隽)等换便衣乘马车仓惶离开紫禁城,狼狈西逃,开始了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逃亡生活.  相似文献   

15.
穆欣 《北京档案》2000,(6):56-57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枪炮声中,慈禧率光绪皇帝、皇后、瑾妃、大阿哥溥(亻隽)等换便衣乘马车仓惶离开紫禁城,狼狈西逃,开始了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逃亡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光绪二十一年(1865年)十月,为慈禧皇太后60岁生日,一些寺庙住寺拟届时于万寿寺排班唪经三日,以示祝贺。在馆藏内务府全宗档案中,存有当时管理僧录司正印行存等致内务府呈文一件,其中开列了当时在京48位寺庙住持之名录,现予刊布,以供研究寺庙史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近半个世纪里,慈禧太后以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从同治到光绪,从保守治国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长的一生,对应了中国近代最富戏剧性的时代动荡。  相似文献   

18.
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初七日,光绪帝奉慈禧皇太后懿旨颁布上谕:"著派孙家鼐、荣庆、陆润庠、张英麟、唐景崇、宝熙、朱益藩轮班进讲经史及国朝掌故,以裨典学而资治理。"(1)缘于这道上谕而进行的经筵进讲,是光绪朝最后一次经筵进讲,而且因为当时处于预备立宪的历史背景下,进讲增加了各国政略等内容(2)。本文对此次进讲的筹备、内容及经过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19.
正军费去了哪里?"万寿庆典"的准备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的六十岁寿辰。按照中国干支纪年,六十为一甲子,人满六十岁,称之为"花甲之年"。所以六十寿辰,是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庆贺的寿诞。民间习俗,每逢长辈六十华诞,都要大事庆贺一番,何况是"母仪天下"的女主。举办隆重的"万寿庆典",自是朝廷上下的头等大事。我们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会说慈禧挪用了海军军费,花在了修缮园林和"万寿庆典"的准备当中。这一点的确不假,慈禧挥霍奢华令人吃惊。为了掩人  相似文献   

20.
在光绪二十六年,发生了罪恶的英、美、俄、德、法、意、日、奥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事件。七月二十一日黎明,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枪炮声中,慈禧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竟然置国家危难于不顾,仓惺地带着光绪皇帝,出西直门,狼狈西逃,于八月十七日到达山西太原。沿途官逃兵乱,百姓流离,无人接应,慈禧一行连日饱三餐、夜安一宿亦不可得。只好向乡民乞食玉米而充饥,以嚼食“秫秸杆”而解喝。夜间则“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或“卧于土匟”、“相枕而睡”。其狼狈之状,遂使慈禧平日之淫威扫地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