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庄子的思想过程是先“反知”,通过对“知”的社会政治批判和认识论意义的批判,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在此基础上,庄子建构起一种蕴含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真知”。真知,就是对道、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反知”到“真知”,庄子实现了认识论的意义转向。  相似文献   

2.
在庄子的哲学中,作为把握经验事物的知,由于认识对象的不稳定和道的抽象性使其面对相当的困境,守持和实践这样的知也导致了不合理的结果。如何走出知的困境,庄子提出了“有真人而后有真知”。通过真知克服知的困境,其实质也就是将认识的困境,转化为通过能知的提升来解决。由此凸显了认识活动中作为能知的人的能动性与具体性,有益于克服把能知理解为抽象的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贤哲都曾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苟子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苟子·修身》):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做出不同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的章需要“妙手”去收获。“妙手”如何练就?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积累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然后在不断的训练中收获一篇篇“天成”的章。缺少鲜活的有个性的材料,写出来的章肯定是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作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要做到这一点,惟有体验,因为只有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  相似文献   

5.
高职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基础建设的后备军,其道德素质怎样,对于我国技术人才整体素质状况具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也会影响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1]。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在此,结合本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介绍"一知三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眼下的作文教学中,翻阅学生的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学生习作,抄———照搬不误者有之;凑———东拼西凑者多之;诌———胡编乱造者泛之;套———改头换面者滥之。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习作才情,学生作文不见了心灵世界的率性和剖白,精神与个性追求的娇艳花朵嫁接于虚妄与浅俗之上,便注定速即凋零。一次,五年级期末测试写一件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而是以课文《小木船》的情节为材料,仅将小木船改为钢笔…  相似文献   

7.
何利 《湖南教育》2001,(14):46-46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实的情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对生活没有细心观察,缺乏情感积累,更谈不上有所思、有所悟。二是教师指导上的失误,他们注重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育”。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与时代和社会联系最紧密。这种联系的紧密性和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道德教育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双重挑战。一方面,社会和时代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地进行双向的信息互换。学校道德教育在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在接受社会和时代影响的同时,又必须回答社会和时代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要对社会和时代所表现出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给予剖析、揭示。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要从更深层次上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影响学生内在发展的问题.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上述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于学校道德教育之中,失却任何一方,均将导致教育效果的低下。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便面临着其它许多课程教育少有的困难,要解决其它许多课程所难以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一天,翻开报纸,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展现在我的眼前。作的大意是:小作遭遇鼠患,特别对夜间的鼠叫深恶痛绝,于是决定用盆捕捉。他在盆内擦少许油,放上香的食物。不久发现了一只大老鼠,带着一群小老鼠上当入盆,正当“我”要收拾它们之际,却见大老鼠“吱吱”几声,然后蹲下,用自己的身体做梯子,使一只只小老鼠脱险逃生。  相似文献   

10.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2):193-193
象是用来表意的,而语言文字是用来显象的。象最能圆满地表意,而语言文学最能圆满地显象。意象和反讽若能在构思布局上和遣词造句方面狠下功夫,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1.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孙中山、毛泽东为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将传统的“知行”观发展成完备的认识论,推动了历史的年轮。透过“知行”观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可以揭示其本质性的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4,(17):34-35
凡“体验”都由于“验”而“独特”。据我的理解,“以身体之”就是“人”在“环境”中,开放眼、耳、鼻、舌、身去全方面感觉,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以心验之”,就是在亲历、实践的“事”中,让五官与“心”接通,使感觉“往心里去”,同心里原有的“经验”汇合、振荡和重组。前者若是“走过四季”,重于感受,后者便是“走过自己”,重于感觉。在“走过四季”中“走过自己”,“走过自己”也就是走过“四季”中的“自己”。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各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忽略实验探究过程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思想契合了初中物理教学与考查的正确过程,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教学主体的进取,引领师生注重物理实验过程和平时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理论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可以使人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相似文献   

14.
卢望军 《生活教育》2012,(15):38-39
晚上,读一年级的儿子东烨说一道题目不会做。我拿起一看,是一道拓展探究题:一根绳子,把它对折两次,再用剪刀从中间剪开,这根绳子变成了多少条?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知与行的范畴定义不同。王阳明从道德哲学的层面上对“知”和“行”进行重新界说。王阳明认为在表象的道德生活世界之上,存在一个道德的知行本体,正是这个道德的知行本体决定了现实的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能否合乎天理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关键在于能否与知行本体一致。而知行本体的关键在于“知的本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艺美学主张审美创作中,审美者必须心极深而研几、知几、见几而作,强调审美体验中的心领神会。几,指人的生命的一种隐微物质,是生命的原初构成状态,具有原初构成之美。几是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和旋律的呈现,故不可道破,不落言诠。审美者只有用心灵俯仰的眼睛去追寻与感悟,于空虚明净的心境中通于天机,让自己的神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之几汇合感应。  相似文献   

18.
江和平  袁浩 《江苏教育》2006,(10B):21-23
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作教学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寻求突破,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想象,获取作材料,提高作能力.创造了许多有效的经验。但是,从大面积看.作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怎样把这些先进的理念、新的教学要求化为科学有效的教学行为,还需我们认真学习思考、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9.
坦率地讲,小学作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有人曾这样概括:“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钱理群先生也在他的一篇章中写道:“近来看学生的课堂和考试中的作,又发现了另一种类型的写作,我称之为‘伪作’,即假抒情、假天真,以  相似文献   

20.
“学知”“达信”“践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重境界,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实现服从到内化再到外显的过程。“信”作为连接“知”与“行”的纽带,起着情感动力、意念支撑的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达到最高境界必然要经过的阶段。然而,由于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一直在“学知”这个层次上徘徊,在通往第二层境界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本文将围绕学科及教师本身来阐述思想政治课“达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