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一部涉及宗教题材的小说,对它的研究应该考虑到佛道观念的影响。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孙悟空,这也就决定了小说结构围绕他而展开,孙悟空的故事就是一个道家的“谪世”故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是一个描写孙悟空“谪世”前后故事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的情节结构主要是围绕着谭绍闻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在这个中心人物之外,小说写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故事,但每个故事又都与谭绍闻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形成了该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以一个中心人物安排情节,采用“伏线千里”以及“穿插”、“结住”等手法来组织故事结构。这种新奇独特的没有落入传统写法的结构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是一个独创。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沈从文描写“湘西世界”的一个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男女恋爱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廖廖,但悱恻动人。故事是以悲剧告终的,小说的结束语让人充满希望又教人一腔无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种  相似文献   

5.
一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的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也就是说,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这种情节,通常被称为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莉沙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小说人物的二重性:即格雷马斯所说的,既是行动主体,是“行动元”:又是性格,是“角色”。(《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因此,大凡优秀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文学形象,一个性格;否则,  相似文献   

7.
一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表明,9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读小说。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小说里有着有趣感人的故事,它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们,让我们爱不释手,为它废寝忘食;其次,小说中有着我们着迷的人物,读着他们,我们仿佛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当然在小说中还有其他吸引我们的因素:譬如丰富的想象,譬如优美的语言等等,因此可以这样说,一部优秀的小说就是一个动人“的神话”,因为许多的梦想都可以在小说中实现。就让我们走进小说,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书中的人物结为朋友,一起实现自己美丽的梦想,一起抒写新的故事吧!一“、续”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著名的文言小说。小说讲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传神,妙不可言。作者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很善于绘“痴”:痴人、痴鬼、痴妖等等,各种各样活跃于纸上,传神于读者,令人过目难忘。虽说是一个“痴”,作者却用了不同的笔墨,  相似文献   

9.
作为合传体的《海上花列传》,短短六十四回的篇幅内,时间跨度限定为九个月,展开了三十多位烟花女子的生活画面,共涉及到一百多人的完整故事片段,可贵的是,虽然很多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角色相同,但小说中没有类型化的人物;尽管人物众多,故事复杂,却善始善终地叙述每一个故事,交代每个人物的结局;为充分展现人物性格,释放人物感情,总是将人物置于各类矛盾冲突中,并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一致。无庸置疑,《海上花列传》中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这一成功来自于作者为自己制定的塑造人物的“三无”标准:“无雷同”、“无矛盾”、“无挂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争议的产生,是由于“我”在小说里有着复杂状况。从小说所反映的悲剧发展过程来说,“我”是悲剧的见证人;从小说情节的构思艺术来说,“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然而又不仅如此。若说以第一人称的“我”把主人公的片断的生活故事织合起来,并借此让“我”作为见证人而与读者相见,在鲁迅小说里也不乏其例。《孔乙己》里的酒僮也是起了这样的作用的。但是,这个酒店学徒在曲尺形的柜台里观察咸亨酒店所发生的有关孔乙己的事件,闻见酒客所讲  相似文献   

11.
反复能强有力地表现情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格。关于反复辞格的分类、修辞效果等问题,迄今在国内有一些 不同的观点。作者从该辞格的分类、修辞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一种理解和把握问题的特殊方式,合法性叙事指征着一种必不可少的价值立场,它以“追问”的方式寻求对于某种价值存在的积极有效的辩护力量。合法性概念所蕴含的“反思式”叙事以及对“认同感”和“尊严性”的价值诉求,从“检讨”和“建构”两重维度提供了一个现代性语境下分析价值观教育问题的有效诠释视域。在合法性叙事的分析框架内,面向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质疑,构成现代文化深刻的主体转向的一部分;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危机揭示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权威被扭曲和被贬损的状况;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重建要求某种忠实于自己同时也得到他人承认的尊严的获得。  相似文献   

15.
吉尔.德勒兹是首个全面研究电影的当代哲学家,他立足于电影的实际,通过揭示其本有的教育效果,形成了"影像教学法"的思想。其实质是:成功的现代电影致力于引入一个让一切成规都失灵的"域外",造成思维的"死机",以激发生命深层的"域内"原创力量,从而在电影欣赏中发挥着召唤观众创造力的教育作用。这启示我们:将思维"置之死地而促生"是电影教学、艺术教学乃至一切学科教学的关键点,像电影那样审美地将思维"置之死地而促生"是一切教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问答的形式,论述了美术教学中基础素描部分认识与技法表现方面的具体问题。从素描最本质的造型问题入手,对素描的表现以及观察、认识、理解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论述。全重点围绕着“形”与“体”问题进行了素描造型的理论性探索,同时以点带面地涉及到素描表现的其它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认同理论以其对"同一性"与"差异性"这个古老问题的再现而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并且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它存在原子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事实也毋庸回避。承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它的扬弃。承认理论抛弃了单一主体的主体性思维方式,而把哲学根基转向多元的主体间性,从黑格尔到霍耐特的承认发展路线为我们展示了承认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8.
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研究曾长期致力于科学化的建设,把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其中,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曾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之争。实证的科学研究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在教育研究中已经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研究必须从实证科学的"无视生命"走向"关怀生命",这就是人文科学的"理解的教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Previou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children engage in Level 2 visual perspective-taking, that i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others may see things in a different way, between 4 and 5 years of age (e.g., J. H. Flavell, B. A. Everett, K. Croft, & E. R. Flavell, 1981). This ability was reexamined in 36-month-olds using color filters. In Experiment 1 (N = 24), children had to recognize how an object looked to an adult when she saw it through a color filter. In Experiment 2 (N = 24), a novel production test was applied.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show that 36-month-olds know how an object looks to another person.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visual perspective-taking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theory of mind" abilities, such a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ppearance and reality and understanding false belief.  相似文献   

20.
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活法,不能满足于吕本中的解释,而应该深入一步去挖掘它的特殊内涵。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作为独特的诗法,杨万里的活法,既是观察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是选材构思的方法,还是艺术传达的方法。其基本要求一是透脱,二是快。实质上,用“捉诗”一词来概括也许要比活法更准确、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