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在职教育的质量始终是制约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教学观念转变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教育教学理念的转换与提升,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但是听时很激动,临场很被动的现象折射出原有传递教育理论培训模式的局限。基于教育问题解决的培训模式需要强调教育研究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师生活动的教育场景,就像医学强调医生临床一样,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应该直面教育场景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解决真实的教育问题,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如何构建这样一个直面教育真实问题的研究共同体,并创建一个基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教师培训模式?这需要教育理论界内外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是区域教育必须直面的课题。"新沂名师成长工程"通过"3-6-n"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发现和提出问题,让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该培训模式借助问题推动教师学会课堂观察、教学反思,进行经验总结,实现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3.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政治学科骨干教师研修为例,提出了着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培训模式,即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模式。阐述了该培训模式下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设计与操作流程、培训效果及反思,为中小学教师创新培训模式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敏锐地发现并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追求和提升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教育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个体情意的参与、经验的积累以及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相应的社会制度条件,但是从动态的生成过程看,教育智慧起始于教育问题,并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的培训需要面向真实的教育场景,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实践取向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趋势。改变传统教师培训"三中心"的授受模式,让参训者走进中小学真实的教育现场、构建研修共同体、走近实践者、对话名师名校长,是情境学习理念和方法在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体现,凸显了现代教师培训所追求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培训模式创新"是提高培训工作质效的迫切需要。201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了"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培训不断创新师训模式、提升培训质效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与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正在全国展开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 ,变革培训的模式与方法。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更新观念 :着眼深层建构——以课程“理解”促进观念更新 ,用通识教育统领具体操作 ,让信息输入推动“经验”改组 ;坚持面向实践——确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向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创设直面真实任务的情境 ;注重专业发展——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 ,分析教师专业需求的多样性 ,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渐进性 ;强调参与互动——拓宽教师自主与合作的空间 ,鼓励教师审视并提升自己的经验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过程 ;依托基层学校——学校是教师发展的立足之地 ,学校是教师研修的最佳场所 ,学校是教师培训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在地化培训是受“在地化教育”的理论滋养和启发,为了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重心过高”“脱域化”的问题而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在地化培训的核心内涵强调,培训要基于中小学教师所在的实践场域,在横向上强调与教师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联系,在纵向上需要外部培训力量的持续、深入支持。其主要价值是有利于践行精准培训的理念、促进培训机构的重心下移、提升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获得感。其实现路径包括培训场域在地化、培训师资在地化、培训课程在地化。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教师培训工作面对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直面现实问题,以期在日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当下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出现的师资导向到课程导向、理论导向到实践导向、外生需求导向到内生需求导向的新时代发展转向,分析存在的培训内容重复、培训评价无序、培训管理模式化等普遍问题,找到其在顶层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模式、专业实践自觉等方面出现的进展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
西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使大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使师范生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实习。同时,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培训模式缺乏系统设计,培训体系不健全,多元化培训格局尚未形成,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根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状况,在培训投入与配套政策方面强调开放性与统筹化相结合,在培训机构布局方面强调多元化与特色化相结合,在培训模式的分层与分类方面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在培训需求分析、内容确定、评估形式与手段等方面强调系统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西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使大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使师范生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实习.同时,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正日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既跟不上发展要求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探索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培训模式,成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所谓"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确保"国培计划"的质量,我们需要确立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本。如果说学校工作是育人为本,那么,"国培计划"则要以教师为本;课堂要基于学生起点,"国培计划"则完全基于教师,面向教师。  相似文献   

15.
校本研修以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策略研究为主线,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它是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理想模式。校本研修主张教育研究话语权下移,肯定教师从事研究的主体价值和能动性,强调教师所在教育场景  相似文献   

16.
英国;教师职前教育密切 关注学校教育需要 当前,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都强调教师教育机构要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教师的“所有培训课程必须包括学校工作和教学实践的主要方面”,在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注重与中小学教学相联系。目前,英国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师职前教育模式:一种是学科专业学习与教育专业训练同时进行的模式,简称“4+0”模式,它以“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为代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新路,构建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集“教研、培训、教学”一体化,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专题培训是增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专题培训团队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应关注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在落实培训方案时应注重中小学教师网状知识结构的生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要注重教师的实际获得,包括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增强科研能力等;要促进学校和校长以专题培训为抓手,激活教师创新思维和教学改革行动。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新路,构建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集"教研、培训、教学"一体化,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利益博弈、整合与表达的过程,教育政策主体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作出一定的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价值,经历了由注重补偿和适应向注重引导和超越转变、由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向重视教育能力的提高转变、由倚重单一培训模式向倡导多元培训模式转变、由培养和培训的二元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的演进路径。展望未来,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将从学历补偿走向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自我发展、从工作关注走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教师个性关注、从职业提升走向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生涯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